【大紀元2011年09月16日訊】(大紀元岳青綜合報導)2011年9月16日是中國20世紀著名畫家和書法篆刻家齊白石逝世54週年。
齊白石是湖南省湘潭人,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於湘潭縣白石鋪杏子塢,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廿三)病逝於北京,終年九十三歲。他出身貧寒,做過農活,二十七歲之前是位彫花木工,六十歲之前還默默無聞,七八十歲以後才漸入佳境,達到巔峰,被公認為中國現代書畫之巨匠。
他宗族派名純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號蘭亭、瀕生,別號白石山人,遂以齊白石名行世;並有齊大、木人、木居士、紅豆生、星塘老屋後人、借山翁、三百石印富翁、百樹梨花主人等大量筆名與自號。
畫印書詩 人稱四絕
齊白石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繪畫從師徐渭、朱耷、石濤、吳昌碩等,形成獨特的大寫意國畫風格,開紅花墨葉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鳥蟲魚為工絕,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時,與吳昌碩共享「南吳北齊」之譽。他的繪畫,以其純樸的民間藝術風格與傳統的文人畫風相融合,達到了中國現代花鳥畫最高峰。
齊白石在繪畫藝術上受陳師曾影響甚大,同時在寫意花鳥畫上承徐渭、朱耷、揚州八怪以及吳昌碩,造形簡練質樸,神態活潑,色彩鮮明強烈,筆酣墨飽,力健有鋒,具有深厚的傳統功力。
他的繪畫能夠直接的感動人心,向天下眾生傳達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他的山水畫表達他對自己藝術創新的自信與深刻體悟,他的人物畫長於傳神達情,他的書法簡約大方、雄健渾厚的筆意融入人物畫中,完善了人物內在的神情的表達。他的篆刻,篆法一變再變,印風雄奇恣肆,為近現代印風嬗變期代表人物。
其畫印書詩,人稱四絕。一生勤奮,硯耕不輟,自食其力,品行高潔,尤具民族氣節。留下畫作三萬餘幅、詩詞三千餘首、自述及其他文稿並手跡多卷。其作品以多種形式一再展示印製行世。
1956張大千曾去巴西拜訪西班牙畫師畢加索,當時被稱為東西方藝術家的最高峰會,畢加索搬出一捆畫來,張大千一幅一幅仔細欣賞,發現沒有一幅是畢加索自已的真品,全是臨摹齊白石的畫。看完後,畢加索對他說:「齊白石真是你們東方了不起的一位畫家!……中國畫家神奇呀!齊先生水墨畫的魚兒沒有上色, 卻使人看到長河與游魚。那墨竹與蘭花更是我不能畫的。」他還對張大千說,「談到藝術,第一是你們的藝術,你們中國的藝術……」「我最不懂的就是你們中國人為甚麼要跑到巴黎來學藝術?」
畫蝦形神兼備 似與不似之間
齊白石80歲之後,畫蝦技術頗為精湛, 靈動活潑,栩栩如生,神韻充盈。齊白石用淡墨擲繪成軀體,侵潤之色,更顯蝦體晶瑩剔透之感,筆墨凝練,老筆縱橫,將水墨工夫發揮到了極致。以濃墨豎點為睛橫寫為腦,細筆寫鬚、爪、大鰲,落墨成金,剛柔並濟、凝練傳神,顯示了畫家高超的書法功力。 齊白石畫蝦,來自生活,卻超越生活,大膽概括簡化,更得傳神妙筆。他曾說:「我畫蝦幾十年才得其神。」
齊白石家鄉多水塘草蝦,小時他就喜歡釣蝦,青年時開始畫蝦,約40歲後,臨摹過徐渭、李復堂等明清畫家畫蝦,到63歲,已能畫得很似,但自覺不夠「活」,便用大碗養了幾隻長臂蝦,置於畫案觀看,還不時用筆桿觸動,讓他們跳動以觀姿態變化。
齊白石66歲時,畫的蝦身已有透明感,好像能蠕動了。大約70歲後,齊白石畫蝦才進入化境,更顯示生命活力。蝦的向背、陰陽、輕重、厚薄、軟硬等,都在簡略的筆墨中充分傳達出來,而且看上去總像在水中。
齊白石自己說:「我畫的蝦和平常看見的蝦不一樣,我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所以是活的。」
白石題畫蝦說:「塘裡無魚蝦自奇,也從葉底戲東西。寫生我懶求形似,不厭聲名到老低。」這裡說的「懶求形似」,並非放棄形似,而是超越對表面形似的仿真,是形神兼備。齊白石最出名的那句帶有中庸思想意味的警句是「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
《蛙聲十里出山泉》鑑賞和評價
據說這是老舍出題,有好多畫家參與,最後公認齊白石的最好。為甚麼呢?他的青蛙,只畫幾隻蝌蚪逆水而游動,旁邊是山石。
欣賞藝術作品(包括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都離不開鑑賞者的生活經驗,人們依據作品所寄托的意象,也就是畫面的形象,喚起生活積累,展開聯想和想像,從中就會感受到一種藝術美,將畫面還原成生活現實。
具體來說,由畫面上那幾隻蝌蚪,聯想到青蛙,他們不停鳴叫,這就是「聽取蛙聲一片」。所以說,沒有青蛙就沒有蝌蚪,換句話說,有蝌蚪必定有青蛙。 再看畫面上的蝌蚪,它們逆水而游,並非順水而下,這意味著,這裡是它們的故鄉,這裡有它們的爸爸媽媽,它們不能離開這裡。那它們的父母又在何處呢?也許,它們正躲在旁邊的大石底下,饒有興趣的看著自己的子女在嬉戲呢。
齊白石作品集
齊白石著有《借山吟館詩草》、《白石詩草》、《白石印草》、《白石老人自傳》、《齊白石全集》等各種畫集近百種,有《白石詩草》、《白石印草》、《齊白石作品選集》、《齊白石作品集》等傳世。
代表作品有《花卉草蟲十二開冊頁》,《白石草衣金石刻畫》等。2011年5月22日,他的最大尺幅作品《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被拍出4.255億元人民幣的天價。
齊白石書畫作品拍賣前10位
研習治學修身 傳統道德
齊白石十分注重人格、道德以及修養,這是他能在歷史上立足的根本。他重德修性,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與美德。齊白石早年從畫家胡沁園及名士王湘綺研習如何治學、修身,中國傳統的道德及人格。
藝術大師齊白石也是一位愛國者,盧溝橋事變後,北平淪陷了。他體驗到了亡國奴的痛苦與恥辱,他憤然辭去了北平藝術學院和私立美專的教授職務,閉門謝客,貼出告示,不見客,不赴宴,不照相,表示對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的抗議。他還在家門上貼上「齊白石已死」的招示來抵抗當時敵偽的索畫。
閉門謝客 自喻為蝦
據悉,在1937年,日本軍佔領了北平。齊白石堅持閉門不出,並在門口貼出告示,上書:「中外官長要買白石之畫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親駕到門,從來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謹此告知,恕不接見。」齊白石還嫌不夠,又畫了一幅畫來表明自己的心跡。畫面很特殊,一般人畫翡翠鳥時,都讓它站在石頭或荷莖上,窺伺著水面上的魚兒;齊白石卻一反常態,不去畫水面上的魚,而畫深水中的蝦,並在畫上題字:「從來畫翡翠者必畫魚,余獨畫蝦,蝦不浮,翡翠奈何?」
齊白石閉門謝客,自喻為蝦,並把作官的漢奸與日本人比作翡翠,意義深藏,發人深思。
齊白石把一腔的憂鬱,國家淪亡的憤恨,喪偶的苦痛和對故土的眷戀之情,對友人的思念,一一傾注在詩書畫印之中。
當他得知日本侵略軍已經日暮途窮時,心中十分興奮,開始以老鼠螃蟹為題材做畫,藉以諷刺日本侵略者和漢奸。
在給漢奸的一幅蟹畫上題上詩句「看你橫行到幾時」,「不倒翁」一作上又題詩「烏紗白扇依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將汝忽然來打破,渾身何處有心肝?」這都體現了齊氏崇高的民族氣節。
日本宣佈投降後,白石老人和親朋好友舉杯相慶,乘興寫了一首詩:柴門常閉院生苔,多謝諸君慰此懷。高士慮危緣學佛,將官識字未為非。受降旗上日無色,賀勞樽前鼓似雷。莫道長年亦多難,太平看到眼中來。
修為大師 「人品即畫品」
「風格即人」、「人品即畫品」,白石老人單純而不簡單、真率而不粗俗、熱情而不癡狂、鮮明而不華艷、詼諧而不滑稽。 正因他人做得正,才能畫出充滿正的力量的佳作,流芳百世,在中國繪畫史上立於不敗之地。因此齊白石不但是藝術上的大師,同樣也是修為上的大師。
齊白石在修為上最突出的要屬平生堅守的養生「七戒」。所謂「七戒」是指:
1、戒酒:酒宴席間,當同座人舉杯勸飲時,他每每都是以「謝謝,不會用酒」的話婉言謝絕。
2、戒煙:齊先生從不吸煙,亦不備煙。友人光臨,乃奉茶相待。
3、戒狂喜:齊先生無論遇到甚麼值得高興的事,即使他的書畫作品選入了國際畫展,都鎮靜若常,他也不動聲色,心靜如水。
4、戒悲憤:他從不因個人得失哀歎、氣惱。
5、戒空思:齊先生必須動腦構思畫境時,他集聚神情邊畫邊思。除此,他毫不空思,尤其是夜晚。
6、戒惰:齊先生還很注重生活自理,能自己辦到的事則決不求助。
7、戒空度:齊先生總愛說這樣一句話:「一日不學,苦混一天!」因此,他每日學習不輟,總是有些收穫的。
對門徒百加愛護
齊白石對自已門徒卻百加愛護。1933年,剛從杭州西湖藝術院畢業的李寄僧經潘天壽介紹,在北京齊白石門下深造。一次,齊白石對李寄僧說:「你的作品中有些地方用筆太小,必須改用大筆」。他繼而又問「你有大筆嗎」?看到李寄僧搖頭,他馬上 說:「我送你一支」。說罷,齊白石帶著李寄僧走到一個堆積間,裡面還放著一口「壽材」。大師用凳子作墊,一腳跨到了「壽材」頂上,把靠牆木架上的幾個紙包拿下來,然後選取一捆長的說:「這都是長筆,你自已挑吧」。李寄僧高興極了,當即取了二支,是特大羊毫筆。那時,李寄僧雖在北平藝專任教,但由於課時不 多,收入很少,如今大師送他這樣貴重的好筆,可謂雪中送炭,這雖不是甚麼大事,卻讓李寄僧終身難忘。
齊白石70多歲的時候,對人說:我才知道,自己不會畫畫。人們齊聲稱讚老人的謙遜。老畫家說,我真的不會畫。人們越發稱讚,當然沒有人相信他說的話。
1955年,齊白石被授予德國藝術科學院通迅院士,同年獲世界和平理事會「國際和平金獎」。齊白石在獲得國際和平獎時曾說:「正因為愛我的家鄉,愛我中國美麗富饒的山河土地,愛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此花費了我畢生精力,把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感情畫在畫裡,寫在詩裡。直到近幾年,我才體會到,原來我追求的就是和平。」
齊白石之所以獲獎,正如世界和平理事會國際和平獎評委會指出的那樣:「他畢生頌揚美麗和平的境界,以及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善良願望,在全世界得到了共鳴。」
齊門中一大不幸與悲哀
齊白石墓現位於北京市海淀區魏公村路南魏公村小區1號樓前,西側為其繼室胡寶珠之墓,兩墓並立。文革發生後,齊白石因遭到江青的點名咒罵,齊白石墓和胡寶珠墓的墓碑被紅衛兵搗毀(齊白石生前所篆「湘潭齊白石之墓」),墓室因深埋且堅固才得以倖免於難。1982年重修,碑文「湘潭齊白石墓」為其弟子李苦禪重書。
齊白石本人因去世較早,躲過了中國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對藝術文人的迫害,可謂幸運之極。然而不幸的是他的親孫女齊秉淑,女畫家,齊派藝術的繼承者,60多歲了,以前全身是病,修煉法輪功之後病奇蹟般的都好了。僅僅因為她堅持自己的信仰,堅信「真、善、忍」,2001年在北京被關進精神病院進行迫害,一年後又送到北京新安勞教所三大隊繼續迫害,在監獄裡被逼騙作畫,然後隊長把畫搜走據為己有。這也是齊門中的一大不幸與悲哀。
齊白石先生年
齊白石於1864年元旦(同治三年十一月廿二日)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府湘潭縣(今湖南省湘潭縣)白石鋪杏子塢農民家庭,原名齊純芝。自幼體弱多病。由於家族以務農為生,祖父齊萬秉認為農耕不能賺錢,於齊白石2歲時起教授寫字。於6歲時在公公所開設之蒙館學習,半年後輟學,輟學後,協助家中務農。14歲起作木匠,學習彫花木工。後來兼習繪畫,並拜蕭薌陔為師。25歲時起拜名士胡沁園、陳少蕃等習詩文書畫。由胡沁園替之取名為璜,號瀕生,因家中靠近白石鋪,故取別號白石山人。學習詩、書、畫、篆刻。並開始兼以賣畫為生,不再以彫花木工賺錢。
37歲時,齊白石拜碩儒王闓運為師,並先後與王仲言、黎松庵、楊度等結為師友。齊白石在家鄉先後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館、茹家沖寄萍堂。自40歲起,離鄉出遊,五出五歸,遍歷陝、豫、京、冀、鄂、贛、滬、蘇及兩廣等地,飽覽名山大川,廣結當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詒、郭葆蓀等皆為摯友。畫風由工轉寫,書法由何紹基體轉學魏碑,篆刻由丁、黃一路改學趙之謙體。五十五歲避亂北上,兩年後定居北京。時與陳師曾、徐悲鴻、羅癭公、林風眠等相過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