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中國奢侈品消費會從物質到政治?

人氣 44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8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唐文綜合報導)在全球經濟危機之際,中國大陸卻「越衰退越奢侈」,奢侈品消費不減反升,年銷售額逾百億美元,已於2009年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並預計在四年內成為全球最大奢侈品消費國。國際奢侈品公司紛紛搶奪中國市場,大力挺進中國內陸和二三線城市。面對中國日益嚴峻的貧富分化,有學者怒斥中國奢侈品消費「既荒唐又無知又很無恥」;也有學者評論認為,中國人對西方物質奢侈品的消費中,必將孕育著對西方民主法制制度的政治「奢侈品」的追求。

中國奢侈品消費 數字觸目驚心

據香港雜誌報導,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美國債務危機仍在「發酵」之際,中國大陸卻「越衰退越奢侈」,奢侈品消費卻不減反升,成為全球奢侈品市場的「救世主」。中國社會科學院2010年的一份報告顯示,2009年中國奢侈品消費總額為94億美元,全球佔有率為二成八,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僅次於日本。報告預計到2015年,中國奢侈品市場將佔據全球奢侈品消費額首位。

國際戰略諮詢公司貝恩顧問公司前不久發佈的《2010年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顯示,2010年全球奢侈品銷售量增長,美國上升20%,歐洲6%、亞洲22%、中國大陸達30%。這一報告顯示,一年來,中國消費者購買的奢侈品高達1,500多億元。

世界奢侈品協會2011年的報告顯示,中國人在海外購買奢侈品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累計消費了近500億美元,是國內市場的四倍之多。

2009年,雖經受金融危機的衝擊,但中國人對奢侈品的熱情仍然高漲。全球奢侈品市場陷入低迷,歐洲、日本和美國分別下滑百分之八、百分之十及百分之十六,唯獨中國奢侈品銷售卻逆勢上揚三成。

以中國遊客在巴黎購物為例,中國遊客在巴黎購物消費的八成八用於購買國際品牌的商品。全球退稅集團的資料顯示,2009年,在法國消費達退稅限額的中國遊客平均每人消費達1,138歐元,該數字五年內增長了118%。老佛爺(Lafayette)百貨公司五成五的營業額來自遊客,巴黎春天百貨營業額四成來自遊客,遊客中超過三分之一來自中國。在擁有DeBeers和Graff等大牌珠寶店的邦德街,中國人在退稅商店裏花的錢,已經超過了阿拉伯皇室、俄羅斯富豪、美國和尼日利亞的闊佬。為遊客提供退稅服務的GlobalRefund報告顯示,邦德街的中國遊客消費量2010年比2009年增加了164%。

奢侈品公司搶奪中國市場 挺進內陸和二三線城市

《2010年胡潤財富報告》稱,中國大陸有五萬五千個億萬富豪,其中九千名億萬富豪對購買私人飛機感興趣。除了商務機和各類豪華車,一大批國際奢侈品巨頭卡地亞(Cartier)、PRADA、GUCCI、愛馬仕(Hermes)、路易威登(LV),也紛紛搶奪中國市場。二零一零年四月二十八日,LV在上海淮海路和浦東同一天內新開張兩家分店。這創下了LV百年曆史上,在同一個城市同時開張兩家旗艦店的新記錄。另一個中國人在這幾年迅速熟絡起來的奢侈品品牌 GUCCI,計劃在中國大陸開設十三至十七家門店。PRADA、Burberry、Coach等奢侈品名牌,也紛紛擴張中國的分店網絡。據報導,接近八成的世界頂級奢侈品牌已進駐中國市場,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奢侈品市場增長最快的地區,令大量中國資金流向外國奢侈品公司。

根據世界奢侈品協會《2010/2011年中國奢侈品消費城市調查報告》,中國奢侈品消費能力前三名分別是杭州、溫州和青島。時下,奢侈品牌已開始由北京、上海、廣州挺進內陸,瘋狂「下鄉」。浙江品牌代理商陳冠良說,杭州大廈一層的品牌,六成以上都是全國單店銷售冠軍,諸多國際品牌把進入杭州大廈作為大幅開拓銷量的最佳途徑。他說,會員來店裏一次花幾萬元買限量版手袋、衣飾很正常,有個常州女士出手闊綽,三個月裏刷卡付錢500萬元人民幣,最多一次買了八個手袋。2010年,國際奢侈品巨頭卡地亞將鄭州作為其中國區巡展線路圖上重要城市。採訪中,一些箱包、珠寶品牌代理商,大都表示有進軍重慶、武漢、西安、太原、大連等地市場的計劃。

中國奢侈品消費人群

據胡潤2010年財富報告顯示,中國擁有近88萬名千萬富豪,同比增長百分之六。在奢侈品代理商眼中,這數字意味著購買力。廣州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姜彩芬曾對中國奢侈品消費主體人群作過調研,她認為,一是先富起來的富裕人群,包括富二代甚至富三代,房地產商、礦主、金融業者和實業家;一是社會精英包括外企白領;還有不可忽視的一類群體是政府官員。根據中國品牌戰略協會報告,中國奢侈品消費群體以男性為主導,年輕企業家、生意人、明星等都是重要客源。這與外國奢侈品消費群體有明顯區別。

和國外不同,中國式奢侈品消費還有最大一個特色,即為了商務送禮目的。中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寧說,在中國官場裏,禮品層次體現了一個人的權力價值;而在國人心目中辨識度漸高的LV包,便捷地充當了這種價值的辨識標誌。一份最新報告稱,零九年中國奢侈品市場增長近一成二,其中百分之五十的奢侈品消費用來送禮。

奢侈品消費的大軍裏,還有一重要群體,那就是出入寫字樓的白領們。他們處在一種模仿、跟風狀態。奢侈品的消費水準與他們的收入和日常生活消費水準差距很大,很多人需攢上好一陣的錢才能買一件奢侈品,儘管其收入並不足以支持其消費奢侈品,但他們願傾其所有,購買類似LV包這樣的小件奢侈品。為了省錢,會請出國的朋友代購或在網上尋覓海外代購者。龐大且年輕的消費群體中,「月光族」、「年清族」、「新貧族」、「百萬負翁」等越來越多的消費敢死隊,為追求奢侈品,付出辛酸代價。

中國貧富分化日益嚴重

近三十年來,中國經濟保持了年均近 10%的高速增長,一舉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在一部份中國人「先富起來」的同時,卻有更多的人相對窮了起來,如此形成了「富裕一極」與「貧困一極」的「兩極分化」。權威人士披露,中國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從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人均GDP為2,460美元,在全球179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104位;中國人均收入為1,100美元,排名全球第109位。無論人均GDP和人均收入,中國都遠遠落後。

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基尼係數在改革開放前為0.16,2003年為0.458,超過國際公認0.4的警戒線;2005年逼近0.47。到2006年,基尼係數已超過0.497。有的統計認為,中國大陸基尼係數已經達到0.5,遠遠超過國際警戒線水平。

由中共官方編寫的《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年度報告(2004)》 中指出,最高收入10%的富裕家庭,其財產總額佔全部居民財產的45%;而最低收入10%的家庭相應比例僅為1.4%。不過,民間與國外的統計數據則更為驚人。比如,美國波士頓諮詢公司發佈的《2006全球財富報告》指出,中國的150萬個家庭(約佔全國家庭總數的0.4%)佔有中國財富總量的70%。

學者:由物質奢侈到政治「奢侈」?

消費社會學領域研究專家、北京工業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趙衛華認為,消費是生活方式的體現,高消費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無可非議,重要的是先富起來的階層應怎樣對待財富、對待他人和社會,應承擔甚麼社會責任。中國貧富差距過大,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下,成為奢侈品消費大國,會導致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台灣文化人陳文茜一次在南開大學演講時,批評中國富豪正在變成歐美時尚名牌的「提款機」。她說,自己曾見過煤礦老闆開價值千萬元豪華車的排場,也有人一擲千金購買法國名牌「愛馬仕」服飾,用礦工冒著生命危險挖出的財產去揮霍,這種花錢方式是「既荒唐又無知又很無恥」。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相當於中美洲小國薩爾瓦多,卻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市場,有人說,這不是光榮,而是恥辱。

香港媒體人邱立本評論說,中國大陸奢侈族究竟有多少人?他們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究竟扮演了甚麼樣的角色?

文章分析認為,大陸奢侈族是在現實的不滿與言論的壓制之中,寄情於繁華世間的物質追求。但這樣的人生目標,終究會從物質到精神發展、往典章文物和普世價值等更高層次移動。中國人從愛慕法國LV等名牌開始,也會追問如何實現法國的「自由、平等、博愛」。中國人近百年來嚮往了很久很久的德先生,卻在最後來了一個山寨貨,大家自然會心中嘀咕,怎麼搞了那麼久還是玩假的。

文章質問,自由、民主、法治、人權,是否中國政治的奢侈品?永遠可望而不可即?文章最後指出,中國人的經濟品味,已經向全球看齊;中國人對政治的品味,也肯定和普世價值看齊。中國人已經嚐到全球物質的最好的滋味,肯定也要追求制度的最好滋味。這其實是擋不住的時代趨勢。

 

相關新聞
中國新富階層海外瘋狂購物 商家驚異
中國「二奶」促奢侈品銷售 專家:腐敗特徵
奢侈品走紅中國 官員腐墮炫富成風
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