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7月20日訊】週末,看了一部「純國產片」——《炸三中》。據說是湖北荊州市沙市中學高二學生「小半」(網名)導演的一部約5分鐘的「小電影」,在7月13日視頻出現在土豆網上後,很快被網友轉載到優酷、酷6等視頻網站。
說實話,如果按「看電影」的標準來說,這部作品從劇情設計、拍攝水平、細節安排看,都不能算是精品。但正如那數以萬計點擊、轉載的觀眾一樣,筆者也很喜歡這段作品,因為在這段作品裡,看的不是「電影」的精彩,而是一群高二學生面對人生最繁重的壓力(課業、高考)時仍然能夠表現出來的青春活力。說通俗點,是覺得一群淘氣的孩子能「淘出水平」,實屬不易。
然而,視頻走紅且附帶令三中名聞天下之時,學校卻給予「小半」記過處分,對多名參與學生給予通報批評處分。理由是「這些學生不該仇恨母校」。唉,當真是令我輩觀者扼腕歎息。
若提起高中三年的生活,即便是過去了十幾年,回想起來依然是苦樂參半。每天做不完的功課、聽不完的父母教誨,離家出走、世界末日之類異想天開的想法真的在所難免,當然,這個「炸學校」的創意還真沒想過,那也只是因為當年沒玩過CS。但即便是這樣一個創意,也只不過是一種「搞笑」的因素罷了,試想好萊塢的大片,動輒便綁架總統、國家危機啥的,也不乏反面人物逍遙法外的結局,亦沒看「把反恐怖當頭等大事」的美國政府把導演關起來呀。
即便是如校方所言,「參演人員都對母校懷恨在心」,作為教育工作者,為何不能因勢利導,化解孩子心裏的負面想法呢?一紙處分決定、通報批評便真的能改變孩子對你們的看法了嗎?成功與失敗的教育典例比比皆是,卻拋於腦後、視而不見。多年以後,成年的「小半」們會因此熱愛、懷念這樣的「母校」嗎?
有網友笑談,若有朝一日「小半」們真的「功成名就」成了大導演、大演員時,曾經「義正言辭」的三中領導們是否悔不當初呢?記得有個現實的例子,講一所學校拼了很大氣力、想了很多辦法要一位名人認可自己的「母校」地位,而當初卻是這所學校將其開除學籍。只可惜,相關的具體材料沒有保存下來,否則真當推薦給三中領導看一看。
有人說也不能怪校方,在「紅朝」大環境下,一切言行、為人處事的方式都早有定式,這樣的處理結果也應在大家料想之中,連當事的「小半」們似乎也已經「淡定的接受了」。然而正是這樣「麻木的結局」才更令人心痛。畢竟,淘氣是孩子的天性,成年人的責任是正確引導孩子,令其不致傷人傷已。而這淘氣的天性、開放的思維卻是孩子成年後開拓創新的基石,如此說來,也難怪國產影片鮮有成功之作了。
回過頭說,筆者寫這篇拙文,亦不是鼓勵「小半」們繼續「炸三中」。畢竟這樣的創意只能歸入「惡搞」之類而難登大雅之堂,也許下一次,拍個更有「創意」的作品吧,只是不知「紅朝」內這種凡事都要上綱上線、扼殺創意的行徑幾時能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