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7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楊飛美國華盛頓DC編譯報導)居住在美國北維吉尼亞州一帶的穆斯林(Muslim)移民,由於不上酒吧﹑不喝酒﹐也不外出閑逛,長期以來﹐他們以瀑布教堂市(Falls Church)的一家星巴克為據點,下班或放工後,在此聚集。摩洛哥人大談足球賽、埃及人討論革命、索馬里人爭論政治,大家天南地北的閑聊,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移民尋求「家鄉味」的有趣景象。
據華盛頓郵報報導,六年前當亞比德.伊拉夫迪(Abed Ellafdi)從摩洛哥的拉巴特(Rabat, Morocco)移民來美之前,他的朋友告訴他﹐到了美國之後﹐一定要去北維州位於天際線(Skyline)的星巴克。
這個不起眼的星巴克,位於I-395以西幾英里以外的一個購物商場內,介於愛因斯坦兄弟貝果店(Einstein Bros. Bagels )與歐迪辦公(Office Depot)文具店之間﹐對面是一片廣大的停車場﹐再過去又是一個長條形的購物商場﹐這個地區就稱為天際線。
經過一整天長時間的工作後,出租車司機、建築工人、科學家、和企業家們,每天晚上都將星巴克的露天座位都佔滿了,仿彿是回到過去舊時代,咖啡館裡男人放鬆情緒的抽著水煙袋、下著西洋棋、一杯接著一杯的喝著咖啡。
31歲從事建築工作的伊拉夫迪,如今定居於維州的亞歷山大市。他表示說:「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文化–來咖啡廳談論交流發生的所有事件。」
自1997年起,也就是這家星巴克開店的第二年,這些主要是以男性為主的移民們便逐漸的開始在這兒聚集。他們大多是在這附近居住或工作的摩洛哥人、索馬里人和其他非洲裔和中東的移民。他們以口傳口的方式告訴朋友,朋友又告訴其他更多的朋友以﹐慢慢的這兒就成了他們每天一起流連、喝咖啡、抽煙的地方。實際上吸引他們來此集會的並非咖啡,而是人的因素。
艾哈邁德.阿卜杜拉(Ahmed Abdullahi)現年55歲,90年代末自索馬里移民來美,開出租車為生。一個來自家鄉的朋友有一回告訴他說:「來吧,我把你介紹給社會。」那就是第一次阿卜杜拉參加了這兒的聚會。
現在,住在對街的阿卜杜拉每天都來,有時一天來兩、三次。他啜飲著咖啡,與其他索馬里人認真的討論遠在他們家園的海盜、正統派基督教等問題。 他害羞的笑著說:「有時我們大聲的說話。當我們談論政治,氣氛過熱時,本土美國人看到有人用他們不了解的語言大聲說話,他們不明白,就害怕了。」
但是,大多數客人不是無視於這些以索馬里語、阿拉伯語、和阿姆哈拉語(Amharic)的嘈雜聊天者們,就是微笑的發現在這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竟然有如此不同的多元文化聚集。
瓊.黃(June Huang)是一個住在費爾法克斯的中國人,她每天送女兒到這附近的舞蹈學校上課,每次都會在此停下來買一杯咖啡。她說:「 您或許會認為所有這些遍佈華盛頓特區的購物中心都一樣,但是這一個才是真正的社區。這一個挺好的,我真希望我家附近也有一個像這樣的(社區)。」
有時,一些在美國出生的人也會加入談話內容,包括聞風而來的講阿拉伯語的學生,他們想練習會話技巧。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沒有遇到過問題,這是他們的聚會不斷擴大的一個原因。
就像電影「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裡的里克(Rick)咖啡廳的顧客群一樣,這家星巴克人群往往是來自同一地區或講同一母語的人坐在一桌。但去年,當他們的聚會受到威脅時﹐他們便群起抗議了。事情的緣起是因為一個新來的經理告訴他們,她不喜歡他們在此聚會,她多次向警察抱怨這些移民在此遊蕩,並將所有戶外的椅子收走。
從摩洛哥來的阿靈頓卡車司機拉希德.艾伊蓋卡(Rashid ElGataa)說:「她從來沒有見過像這樣的社區,她希望人們買完咖啡後就離開。」
於是這些移民收集了近300個簽名,並給星巴克的總部寫了封信,其中五個人–兩個索馬里人和三個摩洛哥人,會見了星巴克的高層人員,於是這個星巴克分店就換了一個經理。
星巴克的女發言人史泰西.克魯姆(Stacey Krum)表示,她無法評論是否舊的經理被替換是因為民眾的投訴。但她說這其中「有一定的誤解和誤傳」。
從移民的角度看,他們長期在次聚集對咖啡店的業務是有幫助的。阿卜杜拉每天至少花錢買三杯格蘭德拿鐵(grande lattes),他說有些人的花費比他還多。
這家咖啡店附近有兩座清真寺。許多穆斯林的手機中都有提醒朝拜的定時設置。當伊拉夫迪聽到手機響時,他或者去附近的清真寺或者街角處找個更乾淨的地方在地上祈禱。他手指著人行道上的煙蒂說:「我不打算在這裡祈禱,因為有很多香煙。」
有時,男士們會帶著孩童一起來,但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否會保持這個傳統。
阿卜杜拉說:「我們是第一代索馬里人,也許我們的孩子他們不會這樣做,他們將更多的融入這個社會。」
一些人清晨5:30就在那兒等著星巴克開門,有的人在那兒坐到晚上10點鐘商店打烊。如果有人幾天不露面,別人就會打電話問候他。如果有人剛到美國或丟了工作,別人就會為他們獻計獻策等等。幾年前,他們為一位住在對街死於癌症的朋友的遺孀在互聯網上募款,最終募得$75,000。
爾畢.納吉迪(Ebi Najdi),45歲,是這個團體最早的元老之一,他於1997年開始加入。 他說:「我們是免費互相幫助,而他們(美國政府)雖然給人綠卡,卻不教人如何找到工作,如何去獲得許可,如何去申請社會安全號碼,哪個學校學習英語更便宜,如何買車。」
咖啡文化解鄉愁 美移民長聚星巴克
人氣 4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