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5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王嫣然編譯報導)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銅消費國,大部分依賴於進口,但這個進口需求不都是終端需求所帶動,很大的程度是來自於企業的融資需求。特別是當前中國信貸緊縮,中國企業為了規避政府貸款控制,已將銅的交易視為取得融資的新手段。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企業透過比銀行貸款更便宜的信用狀,在倫敦金屬交易所(LME)購買銅的期貨。如果上海的銅價高於倫敦銅價,價差足以覆蓋進口商的運輸和倉儲費用,他們就會在大陸將銅的期貨獲利了結,並盡情使用人民幣計價的交易所得,直到信用狀期滿為止,而這通常要到三個月至一年之後。
在倫敦,三個月的銅期貨合約價格較上海銅價每噸溢價210美元,這個價差成本讓進口商苦不堪言。但是企業仍然可以使用銅作為人民幣貸款的抵押品,並把銅儲備起來,希望這個價差的變動方向對他們有利。即使不發生這種情況,由於中國的信貸需求強勁,進口商常常願意認賠賣出銅期,取得他們所需要的現金,以資助他們其他營運活動所需的週轉金。
麥格理大宗商品分析師劉博雅(Bonnie Liu)估計,在中國55萬噸銅的庫存中,一半以上是做為融通帳戶之用。今年大部分時間,銅的價格都在每噸9,000美元以上,這表明進口商可以募到20億美元的融通資金。與今年前四月中國4,600億美元的新增貸款相比,這個金額並不算大。僅管如此,這顯示中共央行在緊縮貨幣政策的嚴格執行上已出現困難。
據報導,2011年中國在電網方面的投資增長了20%,隨著農村家庭進一步增加空調和冰箱的採購,這意味著它將繼續保持這樣強勁的家電需求,這對銅的需求與銅價都是利多。
但是,目前中國對銅的倉儲和採購部份是由融資需求所驅動,按照劉博雅的推算方法,它相當於第一季度進口總額的25%左右。如果信貸持續緊縮,國內價格持續低迷,這些進口商可能會發現,他們已無法在這個危險的遊戲中週轉。中國對銅的需求或許不像市場所預期的:銅價已來到底部的位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