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5月14日訊】日前大陸一項有關電影票房數據顯示,中國電影在今年3月進入淡季,中小成本國產片票房慘淡,周票房已連續四周呈下降趨勢。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童剛此前表示,國產影片真正能夠贏得口碑的精品力作明顯不夠,面對《阿凡達》《盜夢空間》等新類型國外電影所形成的創作壓力,還缺乏根本的對策。有業內人士表示,電影品質的提升依賴於核心人才的培養,但目前中國缺乏這些人才。
中小成本國產片票房慘淡
據新華社《瞭望新聞週刊》報道,藝恩娛樂決策智庫enbase統計的票房數據顯示,2011年第11周,3月7日至13日,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周總票房為1.18億元,環比減少 2%,排行前12位的影片周票房收入均未超過4000萬元,其中9部票房在1000萬元以下。內地周票房已連續四周呈環比下降趨勢。中小成本國產片票房慘淡,《驚沙》《雲下的日子》以及《百合》三部影片均未過50萬元。
好電影供給不足
2010年,20餘部票房過億的中外大片佔據了中國全年百億票房收入的一半以上。《阿凡達》和《唐山大地震》兩部電影,收穫了當年全國總票房的五分之一。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劉藩經過研究發現,目前國內電影製片行業整體處於虧損狀態,1100多家製片企業中,只有50多家企業有持續生產能力。
他表示,2010年中國電影年產量526部沒有太大意義,因為其中大部分是低成本、上不了院線、質量也不太好的影片。
「現在電影市場上,受觀眾喜愛的、中等投資規模的電影確實不多。」光線影業董事長王長田這樣表示。
今年1月,中國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童剛表示說,中國的商業電影仍在摸索階段,2010年票房過億的國產片雖然達到了17部,但國產影片真正能夠贏得口碑、獲得好評、全面滿足市場需要和觀眾文化需求的精品力作明顯不夠。國產電影創作探索尚處於簡單模仿、複製的初始階段,還缺乏創造性提升和本土化轉換,面對《阿凡達》《盜夢空間》等新類型電影所形成的創作壓力,尚缺乏根本的對策。
缺乏電影核心人才
電影品質的提升依賴於核心人才的培養。劉藩表示,現在拍電影不缺錢,而缺乏電影產業核心人才,包括市場化的導演、能操盤大項目的監製和製片人、好的編劇、有大眾號召力的明星。
在劉藩看來,「可以從頭到尾把一個大片項目操作成功的大製片人在國內不超過10個。」
他認為現在能夠拍好商業片的導演仍然不多,「產業對有影響力的優秀導演的需求簡直可以用渴求來形容。」
(責任編輯: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