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4月08日訊】隨著2008年中國新勞動法和最低工資規定實施,中國工資水平有所上漲,有觀點認為,中國勞動力已不再廉價。4月7日,英國《金融時報》撰文對這一觀點提出質疑 。文章指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製造業的工資水平仍然很低;若把勞動力成本飆升和勞動生產率的上升考慮在內,中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其實無實質性上漲。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美國勞工統計局(BLS)上週五發佈的報告顯示,2002年至2008年,中國製造業的實際時薪儘管上漲了一倍,但2008年中國製造業的工資水平仍只相當於美國的4%左右。
報導分析了整個中國、中國城市地區以及中國農村鄉鎮地區製造業工人的人均名義小時工資,並與同期的名義勞動生產率相比照(此處的名義勞動生產率指的是根據購買力平價按美元計算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即GDP)。
分析表明,中國城市地區的製造業工資水平顯著高於農村地區。也就是說,2008年,中國約三分之二製造業工人的小時工資只有0.80美元,另外三分之一在城市地區的製造業工人則可拿到平均2.40美元的小時工資。此外,雖然2008年中國城市地區製造業工資相對於美國工資的比例從2002年的約3%升至約7%,但農村地區相對美國工資的比例只微幅升至略高於2%的水平。
報導認為,新勞動法和最低工資規定推動了中國工資水平上漲,不過它們並非唯一的推動因素。城市地區的勞動力短缺(農村向城市移民速度減緩和生育率降低加劇了這種短缺)和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也對中國製造業勞動力成本飆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報導指出,中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很低;同時也低於台灣和菲律賓等許多亞洲新興經濟體。
此外,若把中國勞動生產率的上升考慮在內,中國工資水平的上漲就變得更不那麼顯著了。由於技術進步、資本投入增加及人力資本上升,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國的勞動生產率一直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大幅上升,過去十年的上升速度甚至更快,基本上抵消了工資上漲的影響。中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其實無實質性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