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4月06日訊】
[大纪元记者朱宇明温哥华报道]二胡演奏家,同時兼作曲、音樂會製作人,蘭韻中樂團創辦人及藝術總監,溫哥華泛文化交響樂團(Vancouver Intercultural Orchestra)副主席……年紀輕輕的董籃已經在音樂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董籃的二胡演奏,既有中國傳統音樂的內涵,又結合了現代音樂、吉普賽音樂、印度、佛朗明哥(Flamenco)音樂等元素 , 融合東西方音樂思維,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
突破樂器的局限
董籃說,「為甚麼二胡只能演奏二胡的曲子?其實不是說樂器局限了。」董籃舉例說,小提琴在很多地方已經成為當地的民族樂器,其演奏技巧和音色都與一般的西洋小提琴不同,出來的感覺就是當地的音樂。譬如廣東音樂也能用小提琴演奏,演奏出來就是廣東音樂的味道,你不會覺得是西樂樂器在演奏。
「同樣的樂器演奏不同的音樂,能夠這麼純正,這麼有味道,其實不在樂器,在人!」董籃說。她舉了個例子,有一年印度音樂家Sultan Khan來溫哥華表演印度傳統絃樂器Sarangi,董籃在後台見到他,想試他的樂器,就與他互換。結果董籃拉印度樂器Sarangi完全是中國音樂的風味;而二胡在Sultan Khan手裡奏出的完全是印度的音樂,跟樂器一點關係都沒有。
「我的出發點是演奏音樂,好的音樂、令人感動的音樂。」「我喜歡保留一點傳統音樂的東西,但是在很現代、很爵士、很抽像的架構裡面,讓不同文化的音樂元素形成一種衝擊的感覺,我自己的作品多半是這樣的風格。」董籃說。
突破文化的局限
「非常幸運我身在溫哥華,能夠接觸到不同國家的民族音樂。」董籃說,就像下餐館一樣,身在溫哥華,你有機會選擇世界各地的美味,品嚐不同的風格。而董籃恰恰好奇心很強,對甚麼都感興趣,都喜歡嚐試。
董籃對印度音樂的興趣起源於此。身處多元文化交匯的城市,董籃有很多機會接觸印度音樂。「西方音樂是建立在和聲基礎上的,而印度音樂沒有和聲,以旋律、節奏為主,講究韻味,這一點和中國傳統音樂類似。」董籃說。
為了學習印度音樂,從2004年起,董籃兩赴孟買向音樂家Kala Kamnath學習印度音樂。印度音樂家較為傳統,不輕易收徒。她是經過朋友介紹聯繫到的Kala。學習的方式为一对一逐节练习:老師先用小提琴演奏,董籃再用二胡模仿,老師再給予必要的解說。對二胡这种古老的中国传统乐器,老師也甚为新奇,對其音色和藝術表現力也非常欣賞。Kala在美國期間,董籃也趕到美國向其討教。
在Hasting的Mozaico佛朗明哥舞蹈学校學校,董籃與西班牙傳統樂舞Flamenco結下了緣分。董籃說,開始只是想健身,後來想,與其單調的跑步、做操,為甚麼不把音樂、舞蹈結合進去呢?於是她選擇了學習西班牙乐舞,這一學就是三、四年。董籃學到了西班牙樂舞,溫哥華也有了中國傳統樂器二胡伴奏的佛朗明哥:她与Mozaico佛朗明哥舞蹈剧院合作,举行了多次演出。
好像練武之人拜名師、訪高友有助提高,董籃非常喜歡遊學的方式,曾遠赴開羅師從Alfred Gamil學習中東音樂。2008、2009年,董籃兩赴歐洲,走訪荷蘭、德國、瑞士的音樂家,與其切磋技藝。遊學對董籃很有幫助,她說,一是在家難免俗務纏身,無法專心致志;二是音樂文化有自己形成的土壤,環境的感染也能促使自己領悟當地音樂的精髓。董籃告訴記者,她的下一站將是西班牙和新疆。
董籃的音樂之路
來自台灣的董籃10歲時開始學習二胡。當時就讀的台北縣自強國小組建樂團,學甚麼樂器好呢?爸爸說,二胡好聽!董籃從此與二胡結下不解之緣。董籃說,自己的音樂之旅出自於興趣,沒有經歷過被望子成龍的家長強迫練琴的苦惱。後來,董籃考上了台灣排名第二的國立師大附中,作為獎勵,也作為學習之餘的調劑,父母允許她聘請專業老師學習二胡。
董籃的第一個專業老師是黃正銘,他當時剛從部隊服役回來,在專業樂團任職,充滿熱情和活力。董籃跟黃正銘學習了近兩年,除了技藝日漸提高,黃正銘的一句話對她影響很大,當時他隨口說了一句,「大學有沒有考慮讀音樂系?」這使她第一次開始考慮以音樂為職業。「與其等考試成績出來再決定念甚麼,讀完大學出來不知道做甚麼工作,為甚麼不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呢?」董籃說。本來是因為學習比較辛苦才去學音樂調劑一下,後來卻成了女兒未來的職業選擇,這可是父母始料未及的。
其後,董籃又師從陳淑芬繼續學習。讀高三時,董籃贏得臺灣音樂比賽二胡第一名,並獲頒薪傳藝術金獅獎。說起這個第一名,董籃謙虛的說,「那是因為很多高手沒有參賽!」隨後,董籃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師從大師級人物李鎮東。
父母辦理移民加拿大,她並沒有放在心上。「一開始我不願意來,學中國音樂的人來這裡幹甚麼呢?」然而讀大學二年級時,導師去世了,學校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老師,這促使董籃下決心隨父母移民來到溫哥華。
來到加拿大,董籃入讀了北溫的capilano學院音樂系,主修聲樂。1997年,她組建了自己的樂團:蘭韻中樂團(Orchid Ensemble)。樂團經營的成功,使董籃相信:做音樂並不一定非要拿到音樂系學位。這促使她放棄了轉學UBC的機會,轉學capilano的「音樂治療」專業,「為將來多一個選擇」。時至今日,董籃仍然堅持去名為Little Mountain Place的老人院實踐自己的所學。
如今,董籃已經有了三個自己的樂團:蘭韻中樂團、Birds of Paradox 爵士樂團和Tandava印度樂團。其中成立最早、投入精力最多的是蘭韻中樂團。董籃說,樂團的成員很難找,譬如彈古箏的多為女性,家庭事務比較多,很難適應各地巡迴演出的生活。現在的演奏員王于真住在美國,一般是董籃先把樂譜傳過去,演出前兩天大家會合排練。大家都是有十几年经验的专业演员,效率非常高,能在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
談到今後的目標,董籃說,自己沒有訂甚麼目標,「我更看重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