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會探討馬國華團在大選中的角色

華團應表態,勇於提出訴求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4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姜曉文馬來西亞吉隆坡報導)在2004年和2008年馬來西亞前兩屆的全國大選中,華團一直保持沉默,尤其是董教總的保持中立,使很多華人社會人士對此感到失望,也引起很多人的不同看法。因此在今年剛結束的三場補選中(丁能、萬里茂和吉道補選),很多華團不再沉默,紛紛向執政黨提出訴求,但是有關訴求卻被批評為是讓政黨難看,故意為難政黨。到底華團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呢?

為此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大會堂青年團(簡稱隆雪華青)和東方日報在隆雪華堂聯合主辦了一場「華團在大選中的角色:表態或保持中立?」的座談會,邀請活躍於民間運動的社會份子與大家探討有關課題。他們都認為華團應該在大選中表態,勇於提出訴求。其中有關訴求更應該具體化。


三位主講人: 人權組織「馬來西亞人民之聲」主任柯嘉遜博士(左一)、甲華青團長柯新慶(右二)、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分析員黃集初(右一)與出席者共同探討「華團在大選中的角色:表態或保持中立?」課題。隆雪華青團長吳仲順(左二)為當晚座談會的主持人。(攝影: 楊曉慧 / 大紀元)


出席者踴躍發表意見和問題。(攝影: 楊曉慧 / 大紀元)

柯新慶:華社需拋開被動 敢於提出訴求

剛在3月6日舉行的馬六甲萬里茂補選中,當地106個華團向政府提出了訴求,馬六甲州首長以一句「贏了再說」回應馬六甲萬里茂訴求;馬華總會長則斥責訴求是「炒冷飯」的行動。

作為當事人的馬六甲中華大會堂青年團(簡稱甲華青團)團長柯新慶,談了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他說:「作為一個華團的工作者,尤其是年輕人,明白以怎樣的態度來面對現實的情況是很重要的,當我們在討論這樣的一個課題的時候,首先要明確華團的作用甚麼,他當年的功能和現在的價值。」

他表示現在的華團出現了一種結構上的轉變,他解釋說:「當年那些老字號的會館,真的起到了一個聯誼的作用,但是只是某一籍貫之間的聯絡。現在華團發現,不能夠再扮演這樣一個單一的角色,應該提高了,所以很多華團開始找尋新的出路,開始跟各籍貫的人溝通。」


馬六甲中華大會堂青年團(簡稱甲華青團)團長柯新慶。(攝影: 楊曉慧 / 大紀元)

華社需納入更多公民社會原則

柯新慶以馬六甲當地的情況舉例說:「馬六甲就是以『公民社會』為基礎改變,要走公民社會,所以華團不可以再孤立,如果華團都可以接受『公民社會』這樣的一個改變,華團就不僅僅代表籍貫、文化,而是作為一個公民社會應該的責任,要涵蓋的層面很廣,從一個全面的視野來看整個國家的問題。」

現在很多華團在重要事情面前都選擇保持沉默,他指出:「其實與其讓國家的政黨來告訴我們需要甚麼,那作為華團,公民社會的人民,為甚麼不主動提出我們要甚麼呢?要拋開被動的束縛,要敢於提出我們的訴求。」

他鼓勵大家,即使我們的訴求被人講成『炒冷飯』,但是還是要讓在野、在朝的政黨知道華團要甚麼,我們要有自己的想法。對政黨來講,我們的態度很堅持。華團也要納入更多公民社會的原則來面對群眾,這樣也就不會有民眾講華團是『沙文主義』的背景。

為華團找一個普世的價值

柯新慶說:「今天的訴求如果只是紙上談兵,只是停留在書面上是沒有用的,要有實戰的經驗。所以我們要作好『宣導的工作』,要求訴求可以下達。」

「其實我們還是活在一個被封閉的世界中,不要在乎有沒有達到一個實質的結果,作為年輕的一代,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沒有放棄的必要。我們要為華團找一個普世的價值。現在華團已經到了即使是小地方都可以領導的程度,只要能夠堅持,只要相信,就可以改變。」

以目前的情況,他也建議說要打入鄉村,不要固守城市的範圍,要打開種族的隔閡,柯新慶表示東西不會從天而降,自悲自怨是沒有用的,就是去做,要讓華團成為真的可以為人民做事情。

黃集初:華團代表連續兩屆大選表中立立場 民失望

黃集初,作為一名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簡稱華研)分析員,他一直在關注著社會的變化。雖然現在的華團在重大問題前沒有聲音,但是他無法否認地表明華團一路以來都扮演著為華社發聲的角色,是一個代表性的團體。

黃集初列舉當年華團的歷史,從『三結合』到『兩線制』,他表示雖然有很多失敗,但是最終兩線制的政策還是成功了,同時也打破了只是聯繫單一籍貫的局面,所以他說,政治爭取要放長線才可以看到成效。

當提到董教總的過去時,他說:「董(教)總一直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在歷史中,董(教)總起到了很好的領頭作用,所以華社都很尊重董總。但是04年和08年的大選中,董教總保持中立的態度,對董教總的聲望打擊很大。對華團也是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就好像失去了領導者。」


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簡稱華研)分析員黃集初。(攝影: 楊曉慧 / 大紀元)

民主規則:有選票就有立場

在來屆的大選中,有很多人都在關注董總會扮演怎樣的角色,他解釋說:「董總會面臨很大的壓力,因為歷史的包袱很重,前面的領導都做的很好,而且又是獨立獨行的華團,所以大家都會一直關注著董總的立場。但是現在華團中那些老自輩的團體都已經失去威望了,連續兩屆大選的中立,也使人民對他們失去希望。」

對於說中立的問題,他提到,在民主的遊戲規則裡,有選票就是有立場,沒有選票就是沒有立場。在馬來西亞,地方選舉是很重要的,所以說在具體的問題上,對待城市和鄉村要有不同的方法。

他也批評說:「現在的專家、學者,如果不講實話,也是沒有用的,所以說憑自己的判斷還好過專家的意見。」

當晚座談會的主持人為隆雪華青團長吳仲順,另一位受邀請的主講人是人權組織「馬來西亞人民之聲」主任柯嘉遜博士。

柯嘉遜:要求必須具體化

柯嘉遜做為一個英文受教育者,最後確選擇在華團中工作。他也是從華團的歷史和現在的情況做了比較,他說:「連續兩屆大選的中立,尤其08年大選後,華社的選民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即使華團不表態,華裔選民也會站出來,因為可能對華團的代表性領袖失去了希望。」


人權組織「馬來西亞人民之聲」主任柯嘉遜博士。(攝影: 楊曉慧 / 大紀元)

柯嘉遜列舉了很多當年的歷史性的事件,他指出:「雖然當時面對的政治壓力很大,但是華團(尤其是董教總)依然可以提出我們的訴求,華團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到了1999年後,董教總就開始變質了,其實很多時候,是華團的領袖出賣我們,使得整個運動失敗。」

在2月份的時候,柯嘉遜發表了一些文章,提出了很多的訴求,其中包括,平反『林連玉』公民權,解決全國公民權的問題,廢除無審訊扣留法令,廢除違反言論、集會、結社自由的法令、增加華小、淡小等等要求。

他批評說:「今天國防部要花6億買槍,為甚麼就不可以花點錢建校呢?華團一直都在談這個問題,但是到今天為止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所以我今天在提出這些要求就要具體化,到底可以建多少、到底幾時可以達到,都要民聯給一個明確地答案!」

「所以說在來屆的大選中,這些問題都要提出一個很明確的要求,要保證,我今天提出的這些要求不單單是對於我們華人社會,也是包括各族人種。」

相關新聞
法輪功應邀參加法國華人團體新年遊行
組圖1﹕華人團體舊金山大遊行 倡神傳文化 促三退自救
組圖2﹕華人團體舊金山大遊行 倡神傳文化 促三退自救
加賄賂基金調查引辭職 華人團體被關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