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2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特約記者熊斌台灣採訪報導)中國網球好手今年28歲的李娜單飛後,雖然在澳網決賽中敗北獲得亞軍,但她已成為134年來,第一個登上大滿貫決賽的亞洲選手。李娜的師弟武漢網球教練王先生表示,李娜十分厭惡中國僵化的體育體制,才在20歲那年選擇退出國家隊,她的成功證明由運動員自由發展,才能還原競技體育的本質。
李娜在1月29日舉行的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決賽中獲得亞軍,成為體壇新偶像,也在中國掀起了網球熱。李娜今日的成功背後有辛酸,她曾因反抗中國僵化的體育體制而憤然退役。
王先生曾是李娜一起練過球的師弟,他告訴記者,李娜是脫離了中國僵化的教育訓練方式,由她的丈夫兼教練姜山帶著她訓練,才有機會在國外脫穎而出。「她是20歲選擇退役,因為跟教練不合,國內的教練是一個人帶很多運動員,訓練方式都是千篇一律。她心理最清楚適合什麼訓練,你教練不理解我,就沒法跟你配合了。她的選擇是正確的,中國就是少這種運動員」。
李娜如今「單飛」成功,從另一面也折射出中國體制的弊端。她在兩年前和四名女網運動員脫離了中國僵化的體育體制,爭取到了單飛的權力,與國際接軌。不僅健康狀況持續好轉,成績也直線上升。
王先生舉出舉國體制的弊端,「中國人就是被奴役慣了,奴役慣之後他的個性已經被磨掉,相當有個性的也出不來了。因為你說什麼都是錯的,在教練的眼裡,學員就應該聽教練員的」。他說,有國外學者研究,中國運動員的產出率太低了,練20個才出了1個,國外的產出率可能50%,2個就有1個。他建議小孩12、13歲時,他的技術、戰術已經形成雛形,這時送到國外去教育是最好的。
據瞭解,中共的舉國體制,有前途的孩子很小就被挑選出來,接受全日制的訓練,那些為金牌賣命的選手很多都造成傷殘,教練控制運動員的方方面面,而運動員贏得的獎金一半以上都被領導拿走。
「為什麼中國運動員的傷病多?」王先生說,都是因為劣質的教練員安排的訓練導致受傷,你像NBA裡面只要哪個運動員的手指受傷了都馬上動手術,讓他1、2周就能恢復過來。但中國叫「輕傷不下火線」,輕傷拖成了重傷,重傷拖成了老傷,所以傷病惡性循環,為中國拿取金牌的運動員,其實他們身體上已經受了很多傷害,大家不了解而已,只知道他們拿的榮譽。
在舉國體制下,2006年舉重冠軍鄒春蘭退役後在澡堂當搓澡工。王先生指出,別人把半輩子青春都給你隊上甚至國家,這方面都沒有安排。他說,中國專業隊、體功隊體系,就是李娜最反感的體系,王先生是走花錢請教練這種體系,哪個隊訓練好,他就花錢去哪個隊訓練,最後請教練自己練。他建議在中國打網球這種個人性項目千萬不要走舉國體制,「我們身邊有好多隊友,最後能打出來都是去了國外」。
上海網球教練胡先生也認為,國外的運動環境比中國好,從小送到國外練球會更好。他說,國外比較開放自由,國內的教法有一點教條,如果真的想練好,一般5週歲就要開始真正練,李娜就是5歲時在湖北的少體校練的。
南昌網球培訓班陳先生也表示,在國外網球很普及,幾乎每個運動員的父母也都會打球,所以從小就可以練,練到一定水平有更專業的人繼續帶他。在國內練要到網球學校,一年5萬元人民幣左右,要到國外練要50萬元,而真正能像李娜這樣成功的是很小比例。
北京網球教練葉先生認為,要是李娜早一點到國外去發展,可能成績很快就拿到世界第一。他指出,李娜到一定程度,不光是打球技術,是有關於她的心理了,上大學對她的心理素質有幫助。「你在比賽當中會緊張、想法多,主要是在心理方面要能戰勝自己」。
上海浦東青少年兒童網球培訓班教練張先生則指出,美利堅的網球發展比較早、比較普及,所以人才的選擇會更廣泛一些,像網球其實在上海蠻流行,其他城市還是比較薄弱,專業體制還不是很完善。
李娜於1999年出道,2000年就獲得了WTA第134位的年終排名。2001年的九運會上,她一舉包攬女單、女雙和女團三個冠軍,2002年年底退出國家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