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2月25日訊】2002年,台灣女記者張平宜帶著在台灣籌募的善款,來到四川涼山大營盤,嶄新的教室落地生根。2003年起至今,張平宜辭去百萬年薪工作,放棄原本衣食無憂的優越生活。為了讓那些與世隔絕已久的孩子能儘快地融入現代社會,她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苦努力。在台灣開辦的「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致力於四川涼山大營盤麻風病人的子女教育十餘年。這座曾經「快要撐不下去的小學」,已經有了100多個畢業生。
初見 黑暗村落被人刻意遺忘
據重慶晚報報導,張平宜原是台灣《中國時報》的資深記者,過著優越的生活。她在台灣的家是一棟4層樓的山邊別墅,家中有一個傭人。11年前,張平宜來到四川省西部一個叫大營盤的小村莊。這兒曾被人稱為「隱形的村落」。從1959年開始,因為麻風病的蔓延,當地政府在此建立了麻風康復村,對麻風病人實行隔離集中的治療,並持續了半個多世紀。
「那真是個被刻意遺忘的黑暗角落。」張平宜說。儘管已經過去了10多年,第一次進入麻風康復村的情景,張平宜依然歷歷在目。在村子裡,張平宜看到,許多麻風病患者只能拖著殘缺的四肢在地上爬行,身後帶出一道道血痕,在自己的採訪筆記裡,她這樣描述道:「他們的肢體被細菌吃掉了,就好像蠟燭燃燒後融化變形。」
村莊裡到處都是遊蕩的孩子,他們不再有父輩那可怕的疫病,眼神裡流露出野性的天真。村子裡唯一的小學,在海拔1800米的山上。教室是兩間破土房子,沒有一扇完整的窗戶。學校的招牌,是小偷唯一看得上的財產,早已被盜。這裡擠著70多個學生,大部份只能站著聽課,孩子們的臉都很髒,「髒到只能看見兩顆眼珠子」。張平宜向老師許諾:「你留下來,我去籌錢蓋一所新的學校。」
女記者辭職 在台灣奔波募款 回大陸建校
張平宜在台灣寫文章募款,到處演講、賣書,或是帶著醫生丈夫每月給的1萬元新台幣零花錢坐出租車,去試圖說服潛在的資助者。她帶著這樣一點一滴積攢起來的善款,回到大營盤,當上了新教學樓的「監工」。
每天,她都要在縣城賓館和大營盤村之間顛簸的土路上來回往返。因為學校沒有廁所,這個有點潔癖的女人常常一整天不敢喝水。如果內急,就小跑半個小時到鄰村,借用「豬圈隔壁的廁所」。
大營盤小學周邊沒有水源。2010年,張平宜從台灣請來一個水利專家,從遙遠的對岸運來「一根根水管」。他們用了將近50萬元人民幣,在荒山上建成了一個個水窖。
為孩子的未來著想 勸說父母讓孩子到學校上課
在那些麻風村的孩子看來,「張阿姨就像媽媽一樣」。她熟悉每一個孩子的家庭狀況與脾氣秉性。與家長耐心溝通,成了張平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大營盤的時間裡,只要發現一個孩子消失,她就會跑到對方家裡,耐心勸說那些孩子回來讀書。從洗臉、刷牙、洗澡開始,她慢慢教會那些孩子如何「保持個人衛生」。
在這個村莊裡,因為大營盤小學而改變自己命運的孩子越來越多,甚至鄰近的孩子都會到這裡求學。眼下,這座曾經「快要撐不下去的小學」,已經有了100多個畢業生,13個公辦教師,他們有著整潔的教室和食堂,甚至還有村裡的第一座公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