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竹子湖,我改走陽投公路(紗帽路)下山,前往泉源路與行義路交會口的龍鳳谷遊客服務站。
這附近有龍鳳谷及硫磺谷兩個地質景觀區,谷內有噴氣孔、硫磺穴和地熱溫泉等火山地質景觀。這裡也是北投溫泉的水源頭,溪谷處可以看到溫泉池及溫泉管線。
山谷的土壤及岩石受硫磺地熱的影響,再加上噴氣孔衝出的白煙及硫味,熱氣煙味繚繞,草木難生,山谷多為裸露的岩土,景況原始而蠻荒。
這裡舊稱「大磺嘴」,地名傳達的形象很生動,整個山谷彷若張開的大嘴,不斷吐出白茫茫的氣體及黃澄澄的硫磺。大磺嘴的範圍包括了硫磺谷及龍鳳谷,兩座山谷僅隔著一道狹窄的鞍部,陽投公路從此通過,而龍鳳谷遊客服務站就座落位於兩個山谷之間的鞍部上。
龍鳳谷遊客服務站前面的泉源路旁,立有一座郁永河採硫紀念碑,這裡是清代台灣最早開採硫磺的地方。康熙36年(1697)年,郁永河來此地採硫,事後寫了《裨海紀遊》一書,記述來台採硫的經歷及見聞,而成為台灣遊記文學的開創者。
泉源路旁的這座郁永河採硫紀念碑,並非古碑,而是民國74年(1985)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設立的。
這一年別具意義,內政部首次公佈了台閩地區國家第一、二、三級古蹟的名單,是政府正式以公權力致力於保存台灣文化資產的開始。
然而在當時,一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古蹟建築早已堙滅,因此台北市文獻委員會也選定一些已消失的古蹟原址立碑紀念,希望藉此能保存歷史記憶。
當時文獻會立碑的舉動,曾引起一番議論與紛擾,由於台北市區一些古蹟原址或已改建大樓,或成為街道,時空變異,遺址或無適當空地可供立碑,於是一些紀念碑就直接設立於街道旁,面向馬路。而這些黑色大理石製的方型紀念碑牌,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塊墓碑立於街頭,附近的商家,尤其是石碑正對面的商家店面,多覺得觸霉頭而感到不滿。泉源路旁的這塊郁永河採硫紀念碑就是當年所立的石碑之一。
郁永河採硫紀念碑正對面的泉源路路旁榕樹林,就是硫磺谷步道的入口。老榕樹枝幹茂盛,綠葉成蔭,走過樹下,有舒爽的涼意。
通過這小片榕樹林,步道緩緩下行,遇岔路,左往下方的小涼亭,硫磺谷步道則取直行。續行不久,兩旁樹木漸稀疏,芒草漸多,視野漸變開闊。
抵達一轉折處,前有一塊小平地,趨前幾步,硫磺谷就出現於眼前。
由轉折處,循石階下行,右側的不遠的山谷,方形的石槽冒出縷縷白煙,空氣中也散漫著幾許硫磺味。步道旁的山丘岩壁,盡呈焦黑或紅褐,彷若火劫之後的創夷景象。
初夏時節,天氣漸炎,硫磺谷步道空曠無遮蔭,山谷又有硫磺地熱,應不是最適宜的來訪季節。當年郁永河來到此地,親自走入大磺嘴探磺穴,他形容心情像是走在鍋蓋上,下面是一具沸騰的大鍋子,鍋內不斷冒出熱氣支持住鍋蓋,所以鍋蓋才沒有塌下去。
三百多年前,郁永河來到北投採硫,煉硫的基地設於磺港溪注入基隆河的雙溪口河岸邊,實際開採硫土的工作則委託給當地的原住民。郁永河以七尺布向平埔族交換一籮筐的硫磺土(約二百七、八十斤)。郁永河並不需要親履險地,他所以來到硫磺谷,純是探幽尋奇的旅人性格使然,而想親自一睹硫磺穴的模樣,於是請內北投社的平埔族人做嚮導,帶領他來到這裡。
硫磺谷的磺山硫谷奇景,使郁永河寫下了「碧瀾松長槁,丹山草欲燃。」的詩句,傳誦至今。
當年郁永河是搭著「艋舺」(獨木舟),由兩位平埔族船夫划著槳往磺港溪往上游而去,抵達內北投社(新北投)後,再由當地原住民做嚮導,一路跋山涉水,辛苦走了幾公里的路,才順利抵達硫磺谷。
三百多年後的今天,這裡已成為國家公園的一部份,設有步道及遊憩設施。初夏走在硫磺谷步道,感到有點悶熱,不過步道並不長,沿途有特殊的火山地質可觀賞,又可懷想裨海紀遊時代的郁永河事蹟,可以使人暫忘周遭瀰漫的微微熱氣。
大約十五分鐘,就抵達步道終點的水池旁,而遠遠就看到池畔有新人以硫磺谷為背景拍攝婚紗照。走近時,發現有共有三對新人各在水岸一隅在拍照。來到步道出口的停車場,又見兩對新人在準備中。一時之間,整個硫磺谷地質景觀區洋溢著喜氣,處處可見佳偶成對。
眼前的幸福畫面,與郁永河《裨海紀遊》所形容的蠻荒景況,構成了強烈的對比。這是心情神遊歷史時空所感受到的今昔劇烈變化。三百年前,台北盆地還是台灣尾,這個曾經讓十個工人九生病,人人視為畏途的蠻荒惡地;歷經三百年的歲月,如今發展成為台灣的繁榮首都,而使男女願意互說「我願意。」,而願在此互許終身,及共同努力追求幸福。
旅遊日期:2011.04.26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http://www.tonyhuang.id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