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互動】

百年辛亥有何現實意義(1)

人氣 9

【大紀元2011年10月14日訊】(新唐人電視台《熱點互動》節目)主持人:各位觀眾大家好,歡迎收看《熱點互動》熱線直播節目。

MP4下載收看

一百年前的10月10日,武昌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這場革命最終推翻了滿清統治,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一百年以後的今天,由辛亥革命以後建立起來的中華民國,在台灣已經實行了民主;而中共統治的大陸,卻仍在實施比滿清還要更嚴厲的專制獨裁。而中共在這次紀念百年辛亥的活動當中,卻聲稱它是孫中山的最忠實的「繼承者」。

那麼辛亥革命究竟是什麼呢?中共為什麼要爭奪辛亥革命繼承人的身分?今天我們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究竟有什麼現實意義?在下面的一個小時時間之內,我們邀請所有的觀眾和我們的現場嘉賓一起來討論這個問題。我們現在先看一段錄像。

(影片播放開始)

辛亥革命是從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開始,當時各地迅速響應。到1912年元旦,孫中山先生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一段時間內全中國的革命事件,被統稱為「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共進會和文學社在武昌發動起義,成功占領總督府。

中國十五省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關內十八省只剩下甘肅、河南、直隸三省仍然效忠清政府。

1911年12月初,南北雙方達成停戰協議,雙方代表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廳進行談判。

1912年1月1日,孫文在南京正式宣布中華民國成立,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

2月12日,袁世凱逼迫清政府發布《退位詔書》,宣布清宣統帝退位,從此世界歷史上最長久的帝制撤底結束。

中華民國為了紀念武昌起義,將10月10日定為國慶日,又被稱為雙十節、雙十國慶、辛亥革命紀念日等。

今年的10月10日是辛亥百年紀念日,中共一如既往的進行高規格紀念活動。10月9日上午10時,中共紀念辛亥革命一百週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會上發表講話,肯定了辛亥革命和孫中山後,就大談「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卻絲毫不提「中華民國」。

胡錦濤的這番講話,遭到外界,特別是台灣方面的猛烈抨擊。

中華民國方面馬英九在國慶致辭時表示,過去一百年,不知折損多少仁人志士,犧牲生命,照亮中華民國的天空。

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紀念辛亥雙十,也不能割裂歷史,而必須呈現歷史的原貌,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中華民國的存在不是過去式,而是現在進行式!」

在此之前,馬英九還幾次強調:「有許多他 ( 國父 ) 的理念在大陸沒有實現的,到台灣來都一步一步的做到了。我們台灣已經是一個完全民主的國家,辛亥革命只是手段,目的是建立民國。」

(影片播放結束)

主持人:好,我們剛才看了一段錄像,現在我想跟大家介紹一下今天我們現場的二位嘉賓:一位是本台資深評論員,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李天笑博士,您好。

李天笑:你好。

主持人:另一位是政論家陳破空先生,陳破空您好。

陳破空:主持人你好。

主持人:剛才我們看了一段錄像主要講得是辛亥革命當時發生的事情,辛亥革命之前和之後,我想大陸在講這一段歷史的時候,往往是比較粗線條,沒有介紹當時的主要背景,介紹得很少。陳破空,您能不能把當時辛亥革命爆發之前,中國的幾種力量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陳破空:辛亥革命的爆發是三種力量角力的結果,哪三種呢?就是清王朝、改良派和革命派。那麼清王朝實施了被迫的改革,因為它經歷了太平天國的內部重創,又經歷了外國列強要它開放門戶的外部重創。在這樣的情況下,維新派搞了「百日維新」,就是「戊戌變法」。「戊戌變法」是保守派的慈禧太后以政變方式軟禁了光緒皇帝而流產,就像後來的鄧小平軟禁趙紫陽一樣,歷史的翻版。在這之前就開始了洋務運動(自強運動),就是改革開放。

但是在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中,相對強大的清軍卻大敗於相對弱小的日本軍隊,所以這樣就促使朝廷和國內外的華人深思:船堅炮利與富國強兵是不是能救中國?那麼就涉及了制度的改造和價值的更新。所以清王朝在這種內外交迫的壓力下就改革。但是清王朝的改革,君主立憲,它有預備立憲,它也派大臣出洋考察,但是它改革的速度過慢,沒有滿足時代的需求。

而當時還有另外兩個力量,一個是「維新派」,就是改良派,又叫保皇派;還有一個力量是「革命派」。維新派的代表人物是康有為和梁啟超,他們非常用功,他們出於善良的用心,希望中國走上一個君主立憲的道路,就是保留君權,但是君是虛的,還是要走向立憲,因此後來演變成「立憲派」,他們的勢力也非常大,以至於各省的總督、巡撫、大臣很多都是立憲派。最後袁世凱也是立憲派,在1905年袁世凱也上書要求變法。

再有一個就是革命派,革命派也非常用功,代表人物有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他們在海外成立,在國內聯合,在新軍中發展,有共進會和文學社等等,他們搞了無數的起義、暴動、暗殺等等,非常用功。但是由於改良派寄希望於清王朝,所以當清王朝一拖再拖,改良派的希望落空了;而革命派是寄希望於基層的民眾或者是士兵,在基層士兵突然事發之下,革命卻反而爆發了。就是清王朝拖延改革,改良派寄希望於清朝失望,而革命就爆發了。革命取得了一個階段性的成功。

主持人:李博士您能不能談一下,當時改良派的社會背景主要是哪些人?

李天笑:改良派應該說從「戊戌變法」當中來看的話,那時候早期的改良派是光緒皇帝、康有為、梁啟超這些人,當然他們最後失敗了,像康有為、梁啟超逃到了日本,逃到國外去了。改良派後來發生了一些重大的變化,比方說梁啟超,開始的時候,他是對洋務運動的不滿,他看到這裡面不能夠意識要變法,他講要變法。

變法不成功,逃到日本以後學習日語,他的思想發生了一個根本的轉變。當時他讀了很多西方像盧梭、孟德斯鳩、美國革命、法國革命的一些書以後,他的思想開始走向立憲。他認為像清王朝這樣的君主專制應該要被推翻的,但是如果採用像美國這種完全共和的,完全廢除君主的話,他認為不適合中國的條件。因此他提出來一個最佳的適合中國模式的「君主立憲」,就是「虛君」,但是讓議會存在,總統也存在。

主持人:這是不是有點受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

李天笑:完全是。破空先生剛剛講了,實際上當時中國清朝受到內外兩重夾擊,內部有義和團運動,更早的時候還有太平天國,清朝官場的腐敗是很著名的;外來就有各種各樣的衝擊,包括一方面是列強侵入中國,像日本與俄國在中國的領土上打仗,很多人感到非常羞辱。

另外,還有日本與西歐的、歐美的這種政治制度思潮不斷的湧進。有一本書叫《革命軍》,鄒容寫的,很多人認為它是「反清復明」的。實際上你仔細看這本書,它不是反清復明,他論述革命的理由的時候講這個,但實際更多的論述是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以及美國的天賦人權革命的思想。老百姓可以起來成立自己的政權,自己的權力讓渡給政府,與政府達成一種契約,如果政府違背這個契約的話,民眾可以繼續推翻政府。

主持人:這更多的是在論證一個未來的政體應該是怎麼樣的。

李天笑:對。那麼這個革命黨,就是當時的孫中山這一派,和梁啟超、康有為他們產生了一個重大的分歧,這個分歧就是一個要君主,一個不要君主。但是對於立憲來說,雙方都承認,憲法當然是要的,但是立憲實際上只是一種形式而已,它只不過有一部憲法,你憲法規定什麼才是最重要的,能不能有一個政治的架構來實現這部憲法,這是最重要的。

再有一個他們之間的最大的分歧就是,一個是只要改變政體,不需要改變國體;一個是要改變國體,就是要用民權,民眾真正的政治體制,它有一種制約作用,和從林肯這邊來的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就是民治、民享、民有。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也是從這個來的,演變過來的。所以這個就是跟改良派的立憲就演變到……從改良派、維新派,演變到立憲派了,這一派的思想是不一樣的。

這一派保留君主實際上的目的,我覺得他們就是說,一方面他們可能真心的認為,這個君主在這兒可能對中國的國情更適合;再有一個呢,他們自己本身有許多,像是袁世凱,他們自己在這裡邊其中有很大的利益。

主持人:這個顯然看來就是說,這個立憲派,就是所謂的保皇派,後來轉成保皇派。立憲派這一派有相當一部分,除了清廷裡面一些要求改良的統治者以外,另外還有一些呢,實際上是原來中國的傳統知識份子,受了西方影響的傳統知識份子逐步進化過來的。革命派好像他的整個基礎似乎跟這個改良派是有所差別的?

陳破空:有一些差別,但是有一些共同點。就是說當時雙方的力量都非常的強大,改良派這邊除了士大夫階層,就是知識份子以外,就剛才我講的總督、巡撫、大臣這些新軍統領,很多都加入改良派的這個行列。而且在1910年選舉了資政院和諮議局,那麼資政院和諮議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破天荒的大事,這些議員進去之後,他們後來都成了辛亥革命的一些元勛。

因為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雖然看上去是革命派推動的,但事實上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後一段時間內,革命派跟立憲派合流,而十八省也好,十三省也好,多數的省獨立了之後的頭年,都是由原先的諮議局議長或者副議長來擔任的。

主持人:也是立憲派人物?

陳破空:對,立憲派人物,所以立憲派跟革命派合流了。而革命派裡面除了海外的華僑以外,他也有很多的知識份子,就是留學生,尤其是滿清末年派了2萬多留學生到日本,公派留學,所以這些留學生多數是主張立憲或者革命的。所以說在知識份子階層就是有兩派,就是說他們都是知識份子。

但是在另外一個階層就是有草根的革命者,也有就是皇權內部的一些官僚,皇權內部的官僚主要在改良派那邊,而草根的主要在革命派這一邊。當時的格局就是這樣。

李天笑:其實當時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現象,就是大家不管是改良派也好,革命派也好,他們都是以日本為大本營的,兩派都是從日本留學生這一邊開始出來,當然革命派是更明顯的,康有為、梁啟超逃到日本去。但是特別矛盾的是,立憲派當然他們有這個日本的明治維新,然後20年以後有憲法為基礎作為一個藍本推動他們。但是革命派是跟日本的君主立憲是相反的,這個是歷史上一個比較獨特的現象。

主持人:那我們現在接聽一下加州吳先生的電話,吳先生您好。

吳先生:大家好,中華民國是辛亥革命的產物,毫無疑問,承傳的是正統;中共政權是外來政權,是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的反動,中共心裡膜拜的是大鬍子馬恩列斯。辛亥百年中共借機統戰,企圖竊取辛亥成果,一黨獨裁的法西斯中共政權拉三民主義是欺世盜名,是不可能得逞的,中共只有顯揚馬列。結束中共,真正落實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才是正途,謝謝。

主持人:好,謝謝吳先生。兩位是不是回應一下?

陳破空:這個吳先生講的中華民國是正統,在目前看來這個是毫無爭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個「偽共和國」,它共產黨是對辛亥革命的背叛,共產黨有一句話叫「打著紅旗反紅旗」,共產黨是「打著辛亥革命反辛亥革命」,它背叛了辛亥革命兩個精神:一個是共和,一個是民權。

那麼辛亥革命要是五族共和,我們今天只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他們在藏族人、維吾爾人的地區,藏族人不能當一把手,維吾爾人不能當一把手,只有漢族人能當一把手。這在美國叫「種族歧視」,是可以被告上法庭的。所以這個不存在共和,那麼民主那就更不存在。而中共今天踐踏人權比晚清末年更為嚴重,甚至嚴重十倍、百倍,而且它們毫無改革意願。

剛才那位先生講到孫中山,我覺得倒是要對歷史上有一個客觀的評價。孫中山在早期他是一個革命者,對於辛亥革命他沒有直接參與,但是間接的推動有莫大的功勞,他組織了無數次的暴動、起義、暗殺,對清王朝有所動搖。

主持人:這是狹義的辛亥革命。

陳破空:對,辛亥革命前夕。

主持人:狹義的辛亥革命只局限在這段期間,但是廣義的辛亥革命可以把清末最後的一段期間和以後這段加在一起。

陳破空:沒錯。孫中山在早期的辛亥革命或革命中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孫中山他後來個人主義、個人名利心、個人野心、非他莫屬的這種思想對後來的革命造成了傷害。因為辛亥革命最值得肯定的是它是一個溫和的革命,它有二個溫和,第一個溫和就是南北議和避免了大規模的內戰,南北雙方代表和各省統領都同意的;第二個是讓清廷體面的退位,這個也是一個劃時代的溫和革命。

因為這跟共產革命,後來的血腥革命形成了巨大的對照。共產黨在蘇聯取得政權之後,列寧下令把末代沙皇尼古拉和他全家殺害,非常殘暴;而共產黨在中國建政之後,大規模的屠殺地主和資本家,而且後來又大規模的屠殺已經歸順的國民黨軍政人員,其中也包括辛亥革命的元勛還有抗日愛國將領。所以共產黨的這種血腥革命跟辛亥革命的溫和革命形成一個對照。

而共產黨那時候衝刷了辛亥革命的和解精神。當時武昌起義之後已經形成南北議和的局面,而且雙方談的非常好,只要袁世凱讓清廷下位,袁世凱可以出任大總統。在1911年的年底,當時中華民國已經定了國號、定了國旗,遷到南京的時候選舉臨時大總統,達成最後南北和談前。

當時二派爭執不下,一個是黃興派、一個是黎元洪派。黃興派在善後,但黎元洪派不服氣,認為在武昌他是頭,那麼黃興就謙讓,這個時候孫中山剛好從法國馬賽回到中國上海,那是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一回來局勢起了變化,孫中山因為他過去有一定的威望,加上這二派爭執不下,他被推選為臨時大總統,但是孫中山他接下就對南北議和從中作梗。

(待續)

(據新唐人電視台《熱點互動》節目錄音整理)


http://www.youmaker.com/

視頻:【熱點互動】百年辛亥有何現實意義(上)


http://www.youmaker.com/

視頻:【熱點互動】百年辛亥有何現實意義(下)

相關新聞
禁聞:孫中山孫女怒斥中共纂改辛亥歷史
魏京生 : 辛亥革命一百週年
李天笑:辛亥革命百年 解體中共是正道
曹長青:辛亥革命的兩點啟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