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1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吳雙法國報導)2010年法國電影業創下了自1967年以來全年上座人數2億零650萬人次的新記錄,比2009年增加了2.7%,大大高於過去十年的平均水平,這對自2009年遭受經濟危機打擊的全球影業來說,意味著寒冬漸去,暖春不遠了。
面對好萊塢電影橫掃天下的強勢,法國電影以傲人的姿態,穩健地佔領著電影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並屹立不倒;現在經濟危機中法國影業的走勢穩定,讓我們看到電影文化在這片土地上有著深厚的根基。這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法國政府對電影產業長期扶持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以財政收入來支持電影藝術創作。從1948年開始,法國財政法中就明確規定:法國電影工業享受電影扶植資金的支持。具體實施方式採用票房預付款制度,並規定國家電影中心(CNC:CENTRE NATIONAL DE LA CINEMATOGRAPHIE)可以從每張電影票中抽取11%的稅金,形成兩個主要資助資金:自動資金和選擇資金,前者自動返給製作者,跟票房直接掛鉤;後者主要是票房預付款制度,即國家電影中心預先支付給製片人影片預算的一部份資金(一般占5%到6%),如果影片盈利,製作者將資金還給國家電影中心,如果影片失敗則不必還錢。
另外,對電影藝術創新的推崇和對新人新作的扶植,是法國電影產業政策的另一核心內容,其方式有多種。
法國國家電影中心直接資助電影處女作的生產。一般每年的政府電影扶植資金,有16%用於處女作的生產,其產量約占每年電影產量總數的20%。
在商業片如流水線上的快速消耗品般魚貫而來的時代,法國電影業界仍以一種肯定和鼓勵的態度扶持電影新作和新導演,各電影節和基金會非常重視處女作,如昂熱電影節(Anger)、貝爾福爾(Belford)電影節等,戛納電影節還專設「金攝影獎」以獎勵藝術和實驗電影的創作,此外,一些基金會如Gan基金,Martini基金和Gervais基金也視此為己任。
法國政府和法國人對電影文化的包容和耐心如此懇切,我們也就不難理解法國電影業能在競爭激烈的電影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的原因了。好萊塢式的懲惡揚善可以贏得喝采,真實反映精神世界的文藝片也會讓人深思。
有位法國朋友曾詼諧地說:「不看電影,還留在法國幹嗎?」這句話足以表明法國人對電影藝術的態度。
近年來,大眾對法國電影褒貶不一,欣賞者說其更文藝、深刻和能探討人類精神層面的東西。反對者則稱其冗長、平淡,甚至還說有些許自戀。但是無論是哪種說辭都無所謂,一個經歷過文藝復興運動的國家怎能沒有自己的堅持。
法國在世界電影發展史中也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le Grand 咖啡館的印度廳,里昂照相器材商Lumiére兄弟放映了主題非常簡單的一分鐘影片《工廠大門》、《火車到站》、《嬰兒午餐》等,儘管第一天只來了35位觀眾,但這第一次面向公眾收費的放映,開啟了電影史上的里程碑,自此,電影賦予了藝術以新的生命力,在歐洲這片自由肥沃的文化土壤裡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