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09月29日訊】(大紀元澳門報導)澳門近年面對樓價飆升問題,有基層勞工就因為付不起租金而要移居大陸。澳門政府決定直接徵收物業印花稅及限制非澳門居民按揭(貸款)成數,以打擊炒樓活動。但有立法會議員指新招無助紓緩基層壓力,增加公屋供應才是要務。
現時在澳門買賣物業,簽署臨時買賣合約之後,只須支付0.5%的物業中間轉移稅,未簽正式合約便轉售,便不用支付印花稅,不少炒家都會在簽正式合約期限前就將單位轉手賣出,避開稅率較重的印花稅。
為打擊炒樓,澳門當局決定,只要簽署了臨時買賣合約,都要直接繳交3%的印花稅,增加炒樓成本。以一伙成交價150萬的物業為例,原本要支付7,500元(187.7美元)稅款,以後則要交15,000元。
而澳門金管局亦會向銀行發出指引,澳門居民申請330萬元或以上物業,最高只可做七成按揭,330萬元(41.29萬美元)以下的可以按九成,但借款人的供款佔入息比率亦不可多過50%。但所有非澳門居民只能做七成按揭。
澳門政府表示,制定有關措施時參考過香港等鄰近地區的做法,強調會密切留意市場的反應。
據本地媒體報道,澳門今年樓價飆升,帶動租金上漲,有5百多呎單位的租金,由5年前的約800元急升至逾3,000元。有澳門居民表示,數年前已搬回內地居住,寧可每天花一個小時以上回澳門上班,以節省租金。
澳門政府數年前曾訂出興建1萬9千個公屋單位的目標,但現時可供應的單位數目仍不足一半。有立法會議員指出,當局的新招式只是花招,無助解決問題。政府要提供更多低價樓宇,例如增加公屋供應,才可真正協助當地的中低收入人士置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