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14日訊】留學7載,花費200萬,回國後卻找不到心動的工作。這種情況,讓張輝(化名)有些意料不到。數據顯示,目前,浙江省留學回國人員數量已上萬,且每年仍以2千多人的速度在遞增。然而,「海歸」的「幸福時光」已然過去,淪為「海待」、「海找」。
據青年時報12日報導,人才市場上,「海歸」難以找到合適工作而淪為「海待」者大有人在,變成「海找」者也不乏其人。尤其是那些中學畢業就出國留學的「新新海歸」們,在「僧多粥少」的就業環境下,他們甚至慨歎:「海龜」不稀罕了,還鬥不過「土鱉」(國內畢業生的戲稱)!
留學7載 卻找不到心動工作
1999年,沒考上高中的張輝與身邊的許多孩子一樣,被父母送到加拿大留學。「那時候年紀小,管不住自己。」張輝回憶道。剛到加拿大時,由於思鄉心切,又缺少父母的管束,張輝常和來自國內的小留學生們「廝混」在一起吃喝玩樂無心向學。
後來,張輝勉強申請到加拿大一所三流大學。他說:「對專業沒什麼想法,便跟風報選了國際貿易專業。」
張輝說:「原以為出國鍍一層『金』,就能找份好工作,但事與願違。由於長期生活在華人圈,英語不過關,又沒有考取相應的資質證書,儘管在國外待了7年,花費了200多萬元,在那裏卻難找工作,不得不選擇回國就業後,發現「『海歸』不再是香餑餑了。」
從2003年開始,國內每年都要產出大量待業大學生,加之「海歸」回流,國內企業對海歸的態度由以前的追捧,日漸轉變為理性。回國後,張輝前後找過十幾份工作,都不甚理想。最終只能在父母的安排下,草草在一家小企業裡安頓下來。
逾35%海歸就業難 國外碰壁回國變「海待」
張輝的遭遇並不是孤案。浙江省人力資源專家汪長江說,在每月舉辦的高級人才招聘會中,每個場次總有約40個「海歸」的身影。鄭某就是其中一個。
鄭某是浙江大學政治系2009屆本科畢業生。大學畢業後,她選擇了去英國留學。在英國,鄭某發現,中國留學生雖然學歷更高,但對西方的企業文化不甚瞭解。她說:「可以說,中國留學生在英國的就業競爭能力是很薄弱的。」
後來,鄭某選擇回國。她苦笑著說:「回國的這一個月時間,我幾乎每天泡各大招聘會。我有7個大學同學陸續去了英國、美國等留學,其中4人因為在國外求職屢屢碰壁,而選擇回國就業。」
海歸職場受挫問題究竟有多嚴重?據世界HR(人力資源)實驗室對隨機抽取的1,500多個「海歸」樣本統計的結果顯示,有35%以上的「海歸」存在就業困難,40%「海歸」感覺自己的職業方向出錯。
早幾年,一份冠名「海歸搜索行動——海外留學與歸國人員現狀大調查」顯示,只有57.5%的「海歸」能在歸國6個月左右找到工作,相當一部份「海歸」不得不淪為「海待」。
「新新海歸」:不堪回首
目前,歸國留學生成分正在發生變化,碩博學歷獲得者的比例有所下降。省專家與留學人員服務中心主任鄭知躍稱:「事實上,中學畢業就直接出國留學的『新新海歸』們拖了後腿。」
「新新海歸」由於低年齡、低學歷,也被戲稱為「兩低」海歸。談起「新新海歸」的就業難問題,杭州市專家與留學人員服務中心主任管宇稱,這與盲目出國熱不無關係,「事實上,有很多小孩並不適合走出國留學這條路」。
衢州的楊某回想起少時留學生涯,用「不堪回首」來形容。楊是在小學二年級時被送往英國留學的。他說:「由於語言不通,生活自理能力不強,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常常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因為情緒得不到紓解,楊某性格越來越孤僻,最後患上了抑鬱症。無奈之下,楊某在小學5年級的時候回國。
海歸需回國「淡水養殖」5年以上
隨著出國留學門檻的一降再降,「海歸」的含金量隨之縮水。不少企業在經歷了泡沫經濟的擠壓後,也不再把擁有「海歸」的數量作為提升企業形象和價值的砝碼,「要能力不要背景」成為很多老闆的共識。
鄭知躍表示,「新新海歸」從校門到校門,回來後仍習慣運用歐美慣性思維待人接物,加之對國內辦事程序不熟、缺乏工作經驗等,使一些海歸在短時間內無法和國內就業形勢接軌,容易出現認知斷檔現象。
針對回國後出現的「水土不服」現象,馬雲早在2008年就曾形象地表述:對「土鱉」要用「海水」放養,對「海歸」至少要用「淡水養殖」5年以上。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