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克思:香港泛民的隔代鴻溝

艾克思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7月21日訊】香港泛民在立法會議員五區總辭出現分歧以後,在對政改方案是採取否決還是妥協方面再度出現重大分歧,在某些情況下甚至上升到「敵我矛盾」的層次。在這個分歧中,我們也看到某些年齡世代上出現的鴻溝。

  從泛民的分歧,我們可以看到大致上存在三大派別。第一派別是民主黨,這次表現最為溫和,與建制派達致某種妥協;第二派別是社民連,表現最為激進,不但對特區政府與北京中央政府態度激進,對民主黨也態度激進,甚至不惜惡言相向;第三派別是公民黨,不贊成政改方案,但是對民主黨的批評,不如社民連那樣激烈。

  年齡層面上,從那些檯面上的領袖人物來看,民主黨可以說是第一代,不但年紀較大,參與香港民主運動的資格也最老,以司徒華來說,不但是上一世紀八十年代泛民的元老,甚至在七十年代已經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社民連的主要人物是中年人,但是不久前已經交班給更年輕的一代,但原主席黃毓民,仍然是他們的精神領袖,而他們的主要支持者,則是八十後的年輕人,也著重網絡溝通。公民黨的領袖人物年齡在他們之間,但是參與政治運動,則比較晚,可說是「初哥」。

  本來這年齡與政齡的不同世代,如果能夠分工合作,根據不同的特點分進合擊,就可以形成相當大的力量,每年有共同目標的「六四」燭光晚會,就可以展現這一點。可惜,在變相公投與政改方面,雖然有共同的普選目標,但是因為路線、手段的不同產生的爭論,掩蓋了共同的目標,使共產黨「分化瓦解」的統戰伎倆得逞。

  這個不同世代產生的分歧,不是不可以解決的。解決這個問題,「老」的一方要承擔多一點的責任,那就是要愛護年輕一代的熱情,正是這個熱情,保證民主火把的世代相傳。既然「六四」可以薪火相傳,為何其他民主事業就不可以?

  第二個責任,是傳授民主運動的經驗與常識給年輕一代。這裡面包括理念與策略,甚至是品格方面。目標要堅定,策略不妨靈活一些,但所謂靈活,也是要有原則,不是無原則的妥協。

  第三個責任,就是針對年輕人的弱點,給予適當提醒,例如容易衝動,缺乏應變經驗等等。但是這方面的教育要十分小心,必須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不要給年輕人以「倚老賣老」的印象,否則好心也會得到反效果。

  媒體報導,社民連組織了「普羅政治學校」,對他們的年輕支持者進行訓練,包括政治形勢與黨的綱領目標。這是一個好的開端,但是也得強調一下適當的組織紀律,避免個人行動影響到黨的形象。而民主黨作為最老資格的泛民,如何加強年輕人的工作,讓年輕人瞭解他們所做的一切,也是十分迫切的任務。公民黨的中間取態,可在泛民團結方面做多一些的努力。而如何正確認識共產黨,做到知己知彼,更是全體泛民所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香港泛民主派五議員正式「總辭」推普選
林保華:中國鷹對香港五區總辭
香港立法會五區請辭空缺5月16日補選
上海世博疑封殺港媒《蘋果》採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