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古蹟之旅(一)文開書院.文祠.武廟.地藏王廟.楊橋公園

Tony 撰文、圖、攝影

人氣 88
標籤:

清代的台灣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諺語,用以形容台南、鹿港、艋舺(萬華)這三個位於台灣南、中、北部的繁榮港埠。鹿港約位於台灣西部海岸的中央,由於擁有良好的港灣條件,從清代中葉起,躍為台灣中部貨物的集散地,而成為台灣三大門戶之一。

鹿港,舊名「鹿仔港」,地名的起源說法不一,或說是源自當地平埔族Rokau-an社的衍音;或說因此地港灣形似鹿角;或說此地早期為鹿群聚集之地;或說鹿港為米糧集散的出口港,設有方形的倉廒,古名稱「鹿」而得名。

康熙時期,鹿港屬於諸羅縣,雍正元年(1723),彰化設縣;雍正9年,鹿港開放島內貿易,而發展成為台灣中部米穀集散中心。乾隆49年(1784),清廷開放鹿港與福建泉州的蚶江口為對口港埠,從此鹿港郊商聚集,貿易發達,商旅船舟雲集,開啟了鹿港的繁華時代。自乾隆49年起,至道光末年(1850年)的六、七十年之間,鹿港的全盛時期。然而隨著時間演變,鹿港的海岸線受地殼變動影響而逐年上升,再加上鹿港溪的淤積日益嚴重,鹿港市區中心距離海岸愈來愈遠,商船無法直接停靠,而喪失了做為港埠的競爭力。


離海愈來愈遠的鹿港(翻拍自鹿港導覽解說圖)

咸豐10年(1860年),清廷與英法分別簽定《天津條約》,台灣開放安平與淡水對外通商,隨後又增開打狗(高雄)、雞籠(基隆)兩港,而鹿港因港灣條件失去優勢,只成為國內貿易的港埠而已。

到了日據時期,鹿港淤積問題愈為嚴重,鹿港的繁華就逐漸成為昨日黃花了。今日的鹿港,市區中心已遠離海岸約四、五公里之遠。「一府二鹿三艋舺」的風光時代早已隨風而逝。

台灣光復後,持續二、三十年的經濟成長,都會興起,繁榮熱鬧,而曾為繁華代表名詞的鹿港,卻成為了沒有霓虹燈、冷清寂寥的濱海落寞小鎮。雖然鹿港沒有搭上戰後經濟發展的熱潮,然而三百多年來所累積的深厚文化與歷史,深刻反映在鹿港的街景與建築。在寂寥中,鹿港努力保存了昔日的風華記憶,終於透過老街的保存及古蹟的維護,鹿港小鎮的古街與老巷,成為了現代人追尋傳統的心靈歸宿。

現今鹿港的歷史古蹟超過20處,我用了整整一天的時間, 一一走訪鹿港的古蹟。即使希望能走透透,但由於時間不足,加上事前準備不夠,因此仍有不少遺漏之處。或漏了某一古蹟景點,或是參觀某個古蹟時遺漏了某個項目,或者遇到古蹟封閉整修,無法參觀。總之,鹿港的古蹟,很難一日之內全部看盡。最好事前的準備工夫要足夠,先讀妥資料,掌握參觀重點,並隨身攜帶資料參照,實地走訪時才不會有所疏漏。

前往鹿港的交通很便利,走中山高,下彰化交流道,沿著彰鹿路(142縣道)一直走,就可抵達鹿港。進入鹿港市區時,可先抵達「文武廟」,這是由文開書院、文昌祠、武廟所組成的寺廟古蹟群,三棟建築彼此相鄰,一字排開,前後旁側都有綠地,環境幽雅。這裡設有免費停車場及旅遊服務中心,並提供腳踏車出租服務。因此適合做為鹿港古蹟之旅的第一站。

這是我第一次來鹿港旅遊。以前就很想來鹿港,以後當然一定會再來。這篇旅記只算是我的鹿港初體驗,簡單一一介紹我今天參觀過的鹿港古蹟。

——————————————————————————–


文開書院

【文開書院】(縣定古蹟)

文開書院,位於文武廟內的最左側,建於道光4年(1824),由鹿港同知鄧傳安倡議,鹿港八郊(商業公會)士紳贊助,歷時三年完工。當時藏書二萬餘部,約三十萬冊,供學子研讀,並聘名儒碩士執教,可見當時鹿港的財富與文風之盛。

書院命名「文開」,是為了紀念明朝末年的大儒沈光文。沈光文,字文開,明朝滅亡後,流寓台灣,教導台人讀書,受到明鄭政權的禮遇,而有「台灣漢文化之祖」的美譽。

1895年,乙未戰爭期間,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的近衛師團由台北南下,8月27日,爆發八卦山之役,29日,日軍佔領彰化市。9月3日,日軍進入鹿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駐紮於文開書院,而被指定為歷史紀念地。1943年(昭和18年),日本政府將文開書院改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館」,目前文開書院的左廂房保存兩塊古碑,一為第18任台灣總督長谷川清所書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鹿港軍情御視察之所」石碑,以及台中州知事森田俊介所書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視察鹿港遺跡紀念」碑文。

台灣光復後,文開書院逐漸荒廢,1975年(民國64年)遭大火焚毀正殿及後堂,而後被指定為歷史古蹟,依舊貌修復,目前僅前殿(三川殿)的木作及木雕為清代原貌,古樸優美,為文祠及武廟的三川殿所不及。


三川殿保有清代木作壁堵。

紅磚壁堵、名家書法。

水車堵裝飾、壁堵彩繪。

——————————————————————————–


正殿,祀奉朱子。

後堂,藏書館。

——————————————————————————–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石碑。

正殿及左廂房。

——————————————————————————–


文祠

【文祠】(縣定古蹟)

文祠即為文昌祠,在文開書院之右,武廟之左,居中間,主祀文昌帝君。清嘉慶16年(1811),鹿港海防同知薛志亮捐俸祿倡建文祠、武廟,獲得士紳響應。此後,在嘉慶23年(1818)及同治8年(1869)因廟宇腐損,展開兩次重修,都有立碑為誌,這兩塊古碑目前分別豎立於文祠三川殿內的左右牆壁。

文昌祠為兩殿一院的格局,左右各有廂房。較特殊處,是廟前依孔廟規格,闢有一半月形的池塘,稱為「泮池」。典故出自古代郡學稱為「泮宮」,在泮宮旁置有水池,稱為「泮池」。古人應試之前,往往先至文昌祠祭祀,循古禮於泮池邊摘取芹葉,插於帽緣,考取秀才功名者,稱為「入泮」。

台灣光復後,文祠、武廟成了國軍駐軍的軍營,1975年,與文開書院同遭火災焚毀,1985年,內政部指定文武廟為國家三級古蹟,然後依原貌重修。1999年,九二一地震之後,文開書院及文祠武廟再度受損,再度進行重修,2005年(民國94年)修復完成。


泮池。

三川殿內左右牆邊有重修文祠古碑(前埕有泮池)。

——————————————————————————–


正殿。

廂房。

——————————————————————————–


武廟

【武廟】(縣定古蹟)

武廟位於文祠右側,與文祠都創建於清嘉慶16年(1811)。兩座廟的外觀及格局相似,武廟則在東西廂房之前另建有獨立的拜亭,格局較富於變化。武廟主祀關聖帝君,同時配祀關平、周倉,並同祀倉頡先師。由於關聖帝君也具有武財神的神格,所以信眾及香火較文祠更為興盛。

武祠的右廂房,目前設有鹿港旅遊服務中心,提供旅遊諮詢。在文祠與武廟之間,有一口井水,稱為「虎井」,以水質甘美聞名,有「蓬萊第一泉」之美名。如今水井已封閉,只供遊客參觀而已。

鹿港文武廟,座落於鹿港南郊,遠離熱鬧的老街,此地幽雅的環境適合書院的學子靜心讀書,文開書院、文祠、武廟連成一氣,空間宏大,在鹿港古蹟當中,以此處擁有最佳的古蹟空間感。文武廟原登錄為三級古蹟(國定古蹟),但目前彰化縣文化局網站卻只列為縣定古蹟。我聽當地人說,九二一地震後,由於文武廟重修過於精美,喪失原有古貌,所以遭到古蹟降級的處份。不知事實是否如此?(註1)

事後讀資料,才得知武廟旁有一塊日據時代遺留的「忠魂碑」,紀念當時在台殉職的日本軍警,目前荒廢於武廟旁的空地。我當時逛武廟時,卻沒留意到這塊石碑。此外,距離文武廟不遠的「鹿港國中」,是昔日的鹿港神社的遺址,校門前還有一對神社的狛犬。可惜,這也是我事後才知道的。雖然有點懊悔事前的準備不夠紮實,但也沒有自責,畢竟對於鹿港,我可是人生地不熟,怎可能第一次就完全掌握鹿港的歷史古蹟及遺跡呢?


武廟正殿。

左右廂房設有拜亭(右廂房設有鹿港旅遊服務中心)。

——————————————————————————–


蓬萊第一泉。

虎井。

——————————————————————————–


地藏王廟

【地藏王廟】(縣定古蹟)

鹿港地藏王廟位於文武廟的西南側的力行街上。此廟年代久遠,已不可考,現存的廟宇格局,是嘉慶20年(1815)時,鹿港八郊及地方人士捐資重修的,廟內右壁立有一塊嘉慶23年(1818)的「重興敬義園捐題」石碑,是廟內現存最古老的文物。

「敬義園」為鹿港最早的慈善組織,源自清乾隆42年(1777)鹿港巡檢王坦發起,由地方士紳及泉廈郊商捐助,從事地方公益,如修橋樑、置義塚等。

地藏王廟主祀地藏菩薩,,屬於陰廟性質,廟宇屋幾屋脊裝飾樸素,無華麗雕飾,屋簷也較一般廟宇為低矮,突顯陰廟較幽晦的氣氛。由於是陰廟格局,三川殿平日只開正門與左門(龍邊),只有農曆中元普度時,才開右門(虎邊),象徵「開鬼門」。

地藏王三川殿的龍虎堵,浮雕素雅;麒麟堵以黑色素描,頗具藝術價值,是參觀時印象較為深刻之處。這座廟原為國家三級古蹟,但現列為縣定古蹟,或許也是因為九二一地震後,修復不當所致。三川殿的門神及亭柱,都已經過重新彩繪。地藏王廟的門神彩繪,原為鹿港著名匠師王錫河所繪,重修之後,雖然也是聘請名家繪製,但卻缺少了一種歲月浸染才能散發出來的古色古味。


龍堵浮雕及麒麟堵彩繪。

龍堵浮雕。

「重興敬義園捐題碑記」碑文。

——————————————————————————–


麒麟堵精湛的繪圖。

「重興敬義園捐題碑記」(嘉慶23年.西元1818年)

——————————————————————————–


楊橋公園(南方福德宮及楊公橋)

【楊橋公園】

楊橋公園,距離地藏王廟不遠,是清代「楊公橋」的遺址。楊公橋,原是橫跨舊鹿港溪的一座木橋,嘉慶17年(1812),知縣楊桂森捐俸修建,取名為「利濟橋」,以利商旅行人通行。此橋在當時為台灣南部進出鹿港必經的通道,百姓感念楊氏,而稱此橋為「楊公橋」。

同治10年(1871年),鹿港同知李鍾霖重修此橋,並於橋頭立碑紀念。「楊橋踏月」成為鹿港八景之一。直到日據時期的昭和14年(1939),因濁水溪氾濫,造成舊鹿港溪改道,楊公橋因被洪水沖毀而消失。半個世紀之後,民國84年(1995),此地的「護安宮」進行重修工程時,挖出了利濟橋碑及舊橋墩的遺跡,才勾起鹿港人的歷史記憶。於是鹿港鎮公所在此地建造「楊橋公園」。公園面積不大,設有池塘、木橋、亭榭,以供遊客遊賞懷古。

楊橋公園內有一座福德宮,是鹿港有名的「南方土地公」。清朝鹿港聚落形成之初,地方人士在鹿港的東、南、西、北及中區各設立了一座土地公廟,做為方位及界標,供民眾建屋的參照。南方土地公廟位於當時的「利濟橋」旁,為商旅進出的要道,因此香火鼎盛。1939年的那場大洪水,土地公廟也遭沖毀而消失。現在的福德廟是1995年(民國84年)重建的。雖是新建的廟宇,但壁堵的石雕頗為精美。(~待續)

旅遊日期:2008.08.04(寫於2008.08.06)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http://www.tonyhuang.idv.tw/@

註1:有讀者指出,文武祠並非遭到古蹟降級處份,而是根據新修訂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原一級、二級古蹟仍歸屬國定古蹟,而三級古蹟改列為縣市古蹟。—Tony補註於2008.08.14


楊橋公園入口。

楊橋公園一景。


文武廟左入口。


文武廟擁有寬敞的綠地空間。


文開書院、文祠、武廟相鄰,一字排開。


文開書院。


文祠。


武廟。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艾伯特儘量避開自由黨議員約翰遜醜聞
北市.中山大同.臨濟護國禪寺.圓山公園.大龍峒保安宮
北市中正.台北植物園.布政使司衙門.南海學園
前英相布萊爾 矽谷當環保顧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