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經銷管道

永遠都會變,變化是現實(4)

傑克.屈特(Jack Trout)、史帝夫.瑞弗金(Steve Rivkin)

人氣 14
標籤:

之前我們已經談過,改變經銷管道這件事很難辦到,但只要別讓既有的經銷管道或形象受損,就能找到新的經銷方式。以下列出幾個範例:

2009年,一家私募基金公司,買下破產的床單寢具公司利納斯(Linens N’ Things),並成為一家只在網路上經營的商店。轉型後的網路商店仍提供二十萬種居家用品,但是如今管銷成本已經大幅降低,低到就像競爭對手實體商店博巴比(Bed Bath & Beyond)的水準。

奈普林(Nuprin)是一種商品藥名,在它變成私人品牌之前,僅是止痛成分布洛芬(ibuprofen)這個領域中一個普通的品牌,之後這個商品名稱賣給喜衛士(CVS)連鎖藥局。如今,奈普林僅在這家連鎖藥局獨家販售。

幾十年來,特百惠(Tupperware)一直都是以家庭派對的方式銷售。但因現代人大多是雙薪家庭,特百惠要舉辦派對的機會愈來愈少。現在,在塔杰(Target)超市也買得到特百惠的儲藏收納容器。

雅芳(Avon)的情況也一樣。現在,這個品牌也在百貨公司招攬客戶。

就算受人尊崇的兒童節目《羅傑斯先生的鄰居們》(Mister Rogers’ Neighborhood)主持人佛瑞德.羅傑斯(Fred Rogers),也可以找到新管道來傳播他的溫柔訊息。他在美國公共電視網(PBS)網站引入一個互動式的節目,並為網站www.misterrogers.org製作一系列的兒童故事。啊,這真是網路社區裡的美好世界!

重點是什麼?不管你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總是有完全不同的經銷管道。郵購、線上銷售、購物中心的攤位、機場的攤位、挨家挨戶拜訪……。想想看還有哪些可用的方式?

集多項功能於一身的演變方式

幾年來,我們一直在攻擊「集中功能」這種產品演化方式。

要創造出不只一種用途的產品,必須做出另一種犧牲。要設計出多功能的產品,必須放棄單一功能時擁有的傑出設計,也就是以較少的設計,換取額外的功能。

很棒的汽車也可能同時是很棒的船嗎?當然沒辦法!如果你想要一部能快意馳騁的汽車,去買法拉利。想要買一艘可以快速航行的船呢?那就去買雪茄牌(Cigarette)。

在一級方程式賽事(Formula One)表現傑出的輪胎,用在一般小客車上可不可能也很出色?當然不可能!(賽車輪胎沒有任何胎紋。)

人們希望擁有的產品,是該類型中最棒的那一項,而不是跨了好幾種不同類型的四不像。

人們不想因為要把這種產品用在其他地方,而放棄最重要的功能,就算你做得出來這種多功能的產品,也不保證消費者一定會接受。

如果你的差異化賣點,是產品有很多不同的用途,這並不是一件好事。這和只專注在一個特定面表現的產品完全相反,你通常不太能凸顯差異所在。

集多種功能於一身後變成其他東西

這種集多種功能於一身(或可以達成多項用途)的產品,唯一能發揮作用的時刻,是當這種東西變成新產品時。想一想手機。因為iPhone、黑莓機或是類似的裝置,使得手機的功能演變到遠遠超越收、發話。

現在,你可以用手機上網、玩遊戲、找方向、拍照,以及使用多種其他應用功能。手機已經不再只是手機了,而變成可以做很多事的口袋型小電腦。

這就是為何,人們盯著手機看的時間,比用手機講話的時間還長。你手裡的這個小東西已經變成一個電腦銀幕,只要你願意,你可以用來講話、聽音樂或只是閱讀。

我們正快速進入一個時代:沒有人注意他們將往何處去,也不注視身邊的人。我們將擁有一個粗魯無禮的世界,大家都盯著自己的小電腦看。最糟糕的是,這種情況將會出現在下一代身上。

演變的成與敗

企業基於很多理由必須演變。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一位董事理查.佛斯特(Richard Foster),簡潔有力地點出演變失敗的理由,《加州管理評論》(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期刊引述他說的話如下:

1955年時的真空管產業十大領導者,到了1975年,只有兩位倖存。在這些失敗的案例當中,有三種不同的錯誤類型。

第一種是決定不投資新科技;第二種是決定投資卻挑錯科技項目;第三種則是企業文化的問題。企業會因為自己無法同時扮演兩種角色而失敗,即既要成為快速老化科技的捍衛者,又要以新科技成為攻擊者。

佛斯特認為,因為英特爾或摩托羅拉這些企業,沒有困在內部衝突或惰性當中,因而得以重新自我塑造。其他的公司,比方說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則無法管理多重科技演進,他們被困在過往的成就當中。

想知道與美國無線電公司完全相反的情況為何,請看看精工表(Seiko)的鐘錶業務。

精工表是1960年代日本主要的鐘錶製造商,但是,日本廠商的規模,在全球鐘錶市場比重甚小。精工的資深管理團隊下了一個極為大膽的賭注,他們希望變成這個產業的全球領導廠商。

他們開始用不同的擺盪科技來做實驗(石英、機械及音叉)。這項舉動推動精工表轉型,從單純的機械表製造商,變成石英表與機械表公司。

這項邁入低成本、高品質手錶領域的佈局,觸發了精工表內部的整體改變,最後發動了全球鐘錶產業的變革。

雖然瑞士發明了石英及音叉擺動,但是他們決定回過頭去投資機械擺動技術。最後,石英擺動在這場擺盪戰爭中勝出,並成為業界的標準。隨著精工表以及其他日本鐘錶企業大展鴻圖,瑞士鐘錶界因而遭受嚴重打擊。

內部思考會帶來的問題

能長期維持成長的企業,將被視為成功的企業。因為有這樣的成就,公司內常會發展出「我們最清楚」的文化。為什麼不呢?畢竟,證據顯示這些經理人與員工的確最清楚市場。

長期下來,驕傲會引發過度自信或目中無人。當人們認為自己瞭然於胸,而別人什麼都不知道時,通常就不太會去注意別人,尤其是外面的人,因為這麼做實在太浪費時間了。

這樣會造成什麼缺點呢?一個只把焦點放在內部的企業,一定會錯過新的機會,忽略來自競爭對手的威脅,並且會誤判正在變遷的客戶需求。當你看不到轉機或危機時,就會失去迫切感。迫切感愈低,就愈不會把頭探出去尋找新的機會和問題。自滿由此而生。

成功帶來規模、市場力量以及自認應得權利的企業文化,而這一切最後形成內部聚焦、不瞭解外界現實,以及完全缺乏修正問題必要的急迫感,這樣的範例多不勝數。

重新定位要能成功,必須要有來自外界的思考。外界,才是市場所在。@(本文結束)

摘編自 《行銷不必再喊選我選我》 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分公司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業務和行銷人員的美麗新世界(2)
觀光小姐健康大使 行銷風城好山水
南寧發現近萬公斤有毒蔬菜 六成未追回
向蘋果的表演大師學簡報(6)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