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 ◎ 白亞士
自古中國人插花瓶供喜用寓喻、擅用諧音,「虎虎生風」在新年轉為「福虎生豐」,福是蝴蝶蘭、虎用虎頭蘭,應用八至九種花材。人文花道作品表現中華文化的空靈之美,展現萬物共生共榮的和諧中庸。
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年)春天,由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黃永川先生一手倡導、帶起的中國插花藝術,據當年首展中國插花的紀錄,一時轟動寶島、造成萬人空巷的盛況。近二十五年來影響所及,目前台灣各鄉鎮與中國少數內地城市,都看得到中華花藝教室與其推廣成果。
當年黃永川第一批教導的學生王國忠,日後也於民國八十七年(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在台北成立四藝有限公司與中華人文花道發展協會,王國忠的花藝是以人文作根基,藉由花所蘊涵的人文精神與美感,提升國人插花視覺藝術,並將由台灣復興的傳統插花文化,積極推向國際舞台。
近幾年來,每到新年除夕的前夕,筆者都會前往熱鬧滾滾的四藝堂,記錄和報導有關王國忠師生們每年一度、精心創作的年花。在宋代插花、焚香、點茶、掛畫合稱生活四藝,插花古稱瓶供,所插之花叫瓶花,而古代插花原指戴花;此四藝雖不及文人的琴棋書畫,但值得熱愛生活的現代雅士細細品味。
人文花道是一門兼具藝術性、教育性與創造力的中國花卉文化,生活中的插花瓶供,除了研習花道的形式與美感之外,王國忠更著重背後人文精神的闡揚,尤其在新年節慶的日子裡,室內擺上一盆賞心悅目的瓶花,讓人在現實生活中平添一份閒情逸致與藝術氣息。
年花:長長久久 福虎生豐
「福虎生豐」竹籃年花。花材:雪柳、葉蘭、羊齒、火龍果、山櫻花、虎頭蘭、黃金菊與八暖菊。
今年二零一零、民國九十九年,所以王國忠以「長長久久、福虎生豐」的方向來插年花,自古中國人插花瓶供喜用寓喻、擅用諧音,「虎虎生風」在新年轉為「福虎生豐」,福是蝴蝶蘭、虎用虎頭蘭,應用八至九種花材,坐享豐盛的人文饗宴。
菊是「吉」的諧音,火龍果代表「多子多孫」;有時加插「雪柳」,乃象徵冬天瑞雪繽紛,明年豐收好兆頭;加上松、柏以示長青,春天應景的櫻花及比喻二度梅開的郁李以討喜,而百合花寓喻百年好合、深情款款的祝福!
「福虎生豐」木提盒雙株年花。
今年師生合力完成的第一盆年花「福虎生豐」,以橢圓形木提盒為器,採「雙株」式插法,左側花材:虎頭蘭、黃金菊、葉蘭及松;右側插:昭和櫻花、蝴蝶蘭、星點木、牡丹菊(後方)和柏,整體多而不亂、豐而不繁,人文花道作品處處表現中國文明的空靈之美,和諧的展現萬物共生共榮的中庸思想。
瓶供:賞心悅目 心情舒暢
平時上課王國忠老師總是喜歡先給學生泡個茶,聊聊天、喝杯茶,讓學生靜下心來然後授課,除夕前插年花亦不例外,王國忠說他只是借茶轉換學生心情,達到凝神靜心的目的,事實上生活中王國忠也愛好品茗,他認為花與茶僅是載體不同,在精神層面上具有相通之處,兩者均能修養人之真性靈。
除夕前夕的人文花道教室裡,初習花道的學生孟萱說:「自從學了中國插花之後,每天的心情都特別好,天天看著插花作品,賞心悅目、心情特別舒暢。」另一位學生美美分享說:「客廳有了人文瓶花,像死寂的湖面霎時生氣盎然,一方茶几即是充滿生命力的舞台,平添了家中人文的內涵與藝術氣息。」
終年一襲白布衫出現在花藝舞台上的王國忠老師,一九七三年開始學習日本池坊花藝,一九八五年從黃永川研修中國古典花藝,從當時炙手可熱的日本花道,回歸到當年沉寂多時的中國傳統插花,王國忠認為這是一個溯源的過程,日本花道界一直認為花藝起源於中國,與日本花道相比,中國花道不被形式所拘,內涵更加接近「道」與自然。
中國早在六朝的《晉安王子懋傳》已記載插花事宜;宋朝更將插花列為生活四藝之一,明朝張謙德的《瓶花譜》、袁宏道的《瓶史》,更將花道藝術推向另一個里程碑。王國忠鑑於當時的學花與教花者,大多側重在形式和外象上的精進,忽略了作品背後的內涵與精神層面,於是一九九八年成立了「中華人文花道發展協會」,旨在闡揚中華插花藝術,將花藝與人文提升到「道」的層次,二十年如一日的研習,藉花道以陶冶性靈、美化人生。
插花:多多許 不如少少許
花道以自然為本,於天地之間尋求人與大自然的一種和諧,以花觀心、借花怡情,直至以花「妙契」自然。王國忠介紹「人文花道」的理念時表示,花藝的表現由中國文人精神的特質所決定,如同詮釋空靈的書畫美學,以「多多許
不如少少許」的減法,創造屬於中國人獨到的花藝世界。
談到少、並不意味花材愈少愈好,而是要恰到好處,正如「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的意境,簡單而不單調、豐富而不複雜,其實古人對生活情境的觀察與體認,不僅僅作詩、作畫,也會插花,光是古代傳統花器就有瓶、盤、缸、碗、筒、籃六類,而我們老祖宗最傲人的精神就是「留白」的藝術。王國忠笑著說:「多多許不如少少許!」能一筆畫完的不用兩筆,插花也是一樣,這是文人插花最迷人的地方,簡潔有力、留下更多想像的空間!◇
立春花 一年初始的喜躍與祈望
王國忠示範人文花道藝術。
立春是黃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也是一年四季裡春季的第一天,今年二月四日或五日至二月十九日,代表新的一年開始。
在今年人文花道花賞的小冊裡,第一頁「立春」,瓶供花用竹提盒為器,前盒植「小麥穗」、後盒插「郁李」,郁李又稱二度梅,因梅開後、換郁李開花,很能表達立春的節氣感;麥穗下植羽毛花、火豔百合,表示過年新春熱鬧喜慶、百年好合的氣氛,郁李下插法國小菊,作者用「雙小白花」,展現了一年初始的純淨和希望。
竹提盒的雙株「立春花」。
「立春花」與除夕至初五過年的「年花」有所不同,立春時日較長,表達對一年初始的喜躍與祈望,而年花應用花材豐盛,通常具有:吉利、富貴、喜慶、團圓、甚至多子多孫等多重的寓意。
立春之日第一候:東風解凍,凍結於冬的冰雪,遇春風而解散,不曰春而曰東,據《呂氏春秋》:「東方屬木。」,「木」火之母也,火氣溫故解凍。
過五日第二候:蟄蟲始振,蟄藏之蟲,因春氣至而皆甦動之。
又五日第三候:魚陟負冰,陟、升也,魚當盛寒時,伏水底而逐暖,至正月陽氣至,魚上游而近冰,故曰負冰。
中國人立春日啖餅、食生菜以迎新,立春吃「春餅」的習俗濫觴,遠溯至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當時就有春天以「五辛盤」祭祀春神的禮俗,大蔥、小蒜、韭菜、香菜和芸薹等五種辛香的菜蔬,在祀神後「嘗春」食用,以求保健開五臟、去伏氣的健康效果,春餅也就成了南方的潤餅和春捲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