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學者都同意中國民主的嚴重落後,是五四的未竟之功。雖說發起五四運動的初衷並無意引進共產主義與共產黨,但共產國際確實利用了五四運動,建立了中國共產黨。
五四時期,部份知識份子誤以為要民主就得揚棄傳統,反專制、反帝制,未料結果卻使中國掉入了一個更專制、更獨裁的歷史階段……
上海示威集會。(央圖提供)
今年是五四運動九十周年,台灣中央圖書館舉辦了一系列的講座與文物影像展來紀念五四。儘管時隔九十年,影響卻仍深遠。
狹義的五四運動是指發生在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的五四事件,北京大學學生至天安門廣場示威抗議,後又至北洋政府交通總長曹汝霖住宅抗議,卻演變成火燒曹宅的情勢。隨著這個事件的發展,所接連發生的示威遊行、學生罷課、工商界罷市,稱為「政治的五四運動」。
左圖:五四期間北京學生演講並散發傳單。(央圖提供) 右圖:獲釋的北京高師學生。(央圖提供)
廣義的五四運動,則包含了在五四之前的數年中,就在進行的「白話文學運動」以及五四事件之後,所引發的科學與玄學的論戰、東西文化論戰等,視為思想的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的目標,主要是破除迷信、建立科學;破除文言,建立白話;破除禮教,建立自由;破除專制,建立民主。五四運動一方面曾把中西文化的交流,推到一個新的階段;另一方面卻也因加深了對中國文化本身的誤解,而使中西文化的融合錯亂了步驟。
歷史學家余英時先生在〈五四文化精神的反省與檢討〉一文中說:「五四運動的錯誤主要不在反傳統這一方面。五四的錯誤在那裡?簡單地說,是在於它未建立起接受西方文化的正確態度,未能瞭解文化的再造不在形式而在精神,不在軀殼而在生命;並且它所提出的「全盤西化」的偏激口號,也因過於損傷民族自尊心而無法為一般人所接受。五四運動為什麼有這樣的錯誤呢?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太忽略了對自己的瞭解。」
在台灣,「五四」曾是禁忌議題。蔣介石對五四運動提出了種種質疑:「我們試看當時所謂新文化,究意是指什麼?就當時一般實際情形來觀察,我們實在看不出他具體的內容,是不是提倡白話文就是新文化運動?是不是零星介紹一些西洋文藝就是新文化運動?是不是推翻禮教不訂本國歷史就是新文化運動?是不是打破一切紀律,擴張個人自由就是新文化運動?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國,毫無抉擇和接受外來文化,就是新文化運動?如果是這樣,那我們所要的新文化,實在是太幼稚、太便宜,而且是太危險了。」(見蔣中正〈哲學與教育對於青年的關係
〉,一九四一年七月演講稿)
五四運動與文藝復興
許多人喜歡將五四運動比喻成中國的文藝復興,但發生在西方十四至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Renaissance),雖然與五四都同樣是文化運動,但在根本精神上則有很大的不同。文藝復興是一個人文主義的運動,上承古希臘時代的文學與藝術的自由精神而來,是在西方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上所產生的運動。
五四運動則不然,它不是在人文主義精神的支配下展開的,而是一種極端個人主義的運動,更是一種澈底反傳統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是,它並非出於中國文化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而是對於近代西方文化衝擊下的強烈回應。
這兩大運動由於客觀環境與主觀願望上的巨大差異,因而產生了完全不同的結果:文藝復興成就了近四五百年來輝煌的西方近代文明;而從客觀結果看,除了白話文承傳下來之外,五四的理想的確都幻滅了。「五四」的後續發展,最後又使得中國人民陷入共產極權主義的統治之中,澈底違背了五四的目標、理想與精神。
早熟的文化運動:先天不足、後天失調
《九評共產黨》一書指出,五四運動就是當時中國人在面對西潮衝擊下一種絕望的表現:有人主張無政府主義,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有人主張引進洋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持否定態度,反對中庸之道,急於走捷徑,主張砸毀一切。他們中的激進分子,一方面報國無門,一方面對自己的理想和意志深信不疑,認為現實世界無可救藥,只有自己找到了歷史發展機關,對革命和暴力抱以巨大熱情。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便一直處在「外有強敵、內有國賊」的交迫之下,而文化運動則需要「長時期客觀條件的培養」與「冷靜的理智指導」,這兩點都是五四運動所缺乏的時代背景。因此余英時先生最後為「五四」下了一個有充份理由的結論:「五四乃是一個早熟的文化運動,不但先天不足,而且後天失調。」
從五四運動到文化大革命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來形式上的君主帝制,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則進一步對中國傳統文化大加撻伐。一九六六年毛澤東領軍紅衛兵掀起文化大革命,短短十年之間,則更是大面積的將數千年來老祖宗各項珍貴的文化遺產,幾近摧毀殆盡。
從廿一世紀回顧廿世紀的百年中國史,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從五四運動開始,是第一波推倒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事件,五四運動的主要領導人陳獨秀等,後來也成了中國共產黨的發起人之一。
台灣共產黨的發起人之一謝雪紅,正好也是在五四運動期間從台灣隨著夫婿至青島,在那時感染到俄國二月革命的血紅熱情。之後全身投入台灣共產主義運動,而在二二八事件後,逃至香港,然後在中共政權裏當官,最後被批鬥的體無完膚,痛苦而死。
共產國際利用五四建立中共
雖說發起五四運動的初衷並無意引進共產主義與共產黨,但共產國際確實利用了五四運動,建立了中國共產黨。
從一八四零年以來,中國歷經了三次西方的挑戰所作的三波回應,器物引進(即洋務運動),制度改良(即戊戌變法和大清立憲),以及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九評共產黨》在前言中說:「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戰勝國之一的中國的利益未被列強考慮,當時的許多中國人認定,前三波的回應全都失敗了,因此出現了五四運動,從而開始了第四波,也是最後一個層面的回應,文化層面的全盤西化,隨後更開始了極端革命,即為共產主義運動。」
五四所嚮往的「德先生」與「賽先生」,最後卻弔詭地被「馬先生」與「列先生」所取代,這是五四的奇恥大辱,也是中國現代史上的悲劇。
中國優美的古典文化,被五四知識份子無情的摧殘之後,取而代之的不是西洋正統文化,而是西方文化的逆流──馬列共產極權主義。這是二十世紀下半葉所有中國人的悲哀。
認清中共本質 匯聚退黨大潮
多數學者都同意中國民主的嚴重落後,是五四的未竟之功。五四時期,部份知識份子誤以為要民主就得揚棄傳統,反專制、反帝制、反……什麼都反,未料結果卻使中國掉入了一個更專制、更獨裁的歷史階段。這個西來幽靈馬列主義,在中國藉各種名目發動鬥爭運動,半數以上中國人曾遭受它的迫害,暴政致使超過八千萬人非正常死亡。
從左至右蔣夢麟、蔡元培、胡適、李大釗。(網路圖片)
儘管時至今日,國際社會仍對中共心存幻想,但二零零四年底《九評共產黨》一書以真實歷史揭示中共殘暴本質,已喚醒近五千四百萬中國人退出中共相關組織,匯入退黨大潮的歷史洪流中。◇
五四運動大事紀
製表:編輯部
時 間 |
事 件 |
1919年4月30日 | 巴黎和會中同意日本對山東半島的要求。 |
5月4日 | 三千多名大學生在北京示威抗議巴黎和會的山東問題決議及政府外交政策。曹汝霖住宅被焚,章宗祥被毆。三十二名學生被捕。 |
5月5日 | 北京成立「北京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聯合會」。 |
5月6日 | 徐世昌總統頒布兩道關於學生紀律的訓令。 |
5月9日 | 蔡元培祕密離開北京大學,辭校長職。 |
5月14日 | 政府命令軍隊鎮壓學生運動。 |
5月19日 | 北京學生罷課,接著排斥日貨。學生向總統提出六項要求。 |
5月20至6月10日 | 二百個城市的學生罷課及騷動。 |
5月21日 | 錢能訓總理回答學生的請求,但無法滿足他們。 |
5月23日 | 北京政府鎮壓學生活動及刊物。 |
6月1日 | 徐世昌總統關閉學生聯合會,宣布北京戒嚴。 |
6月3日 | 北京學生反帝愛國示威。 |
6月2至4日 | 一千一百五十名學生被捕,學生加強在街頭演講。 |
6月6日 | 各地罷工罷市。 |
6月10日 | 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辭職獲准。 |
6月11日 | 陳獨秀以支持學生運動的罪名,被北京政府逮捕。 |
6月12日 | 罷工、罷市、罷課陸續結束。 |
6月28日 | 中國代表團拒絕對德簽和約。 |
9月20日 | 蔡元培回北京大學任校長。 |
9月 | 陳獨秀、胡適、周作人、李大釗、魯迅等人成立「新青年社」。 |
1920年1月12日 | 北京政府命令小學採用白話文,稍後(三月)規定各級學校採用。 |
3月 | 胡適新詩《嘗試集》出版。 |
5月 | 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由陳獨秀、戴季陶、李大釗、沈定一、李達等組織。 |
1921年1月 | 胡適、顧頡剛等在北京創刊《讀書雜誌》,宣揚「整理國故」。 |
12月 | 魯迅小說《阿Q正傳》刊行。 |
1922年 | 古史辨出版(顧頡剛、錢玄同編)。 |
1923年3月至12月 | 張君勱、丁文江、梁啟超、胡適、吳稚暉等人展開科學與玄學論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