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資料蒐集的流程
確認命題的正確性、設定資料的時間範圍、先蒐集次級資料、再蒐集初級資料與進行人員情報的探訪,是資料蒐集的標準流程;並依每一階段的資料質量,決定是否要進行下一階段的蒐集行動。
蒐集資料有一定的標準流程,該流程分為四部分,分述如下:
1.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或研究主題的命題
這是蒐集資料的第一步驟,這一步驟為資料的蒐集提供了一個方向(指向性),具有聚焦的效果。如果命題錯誤,最後所蒐集到的資料也是白費工夫,因此,你應再三確認假設或研究主題的正確性。
2.確認資料的時間範圍
這與命題密切相關,有時命題中會出現明確的時間設定,例如:「二○○三∼二○○八年台灣進口服飾品牌研究」,有時則要由你自訂一個時間範圍,例如:最近三年內的台灣碳酸飲料市場資料。
3.蒐集次級與初級資料
A.先從次級(二手)資料開始蒐集
相較於初級(一手)資料而言,次級資料的時間與費用成本最少,是你應該優先搜尋的範圍,這時是以求取資料的廣度為蒐集原則。
B.蒐集初級(一手)資料
如果二手的次級資料仍無法滿足你的需求,例如在行銷研究上,往往缺乏消費者的想法與生活型態(life style)的資料,這時你應該考慮撥出經費與時間,進行市場調查(market survey);這一部分的資料在於求取資料的深度。
4.動態的「人員情報」蒐集法
有時因為主客觀條件的限制,讓你無法蒐集次級與初級資料,這時就應該運用人員情報的作法,主動接觸業界的資深人士進行詢問與訪談,或者進行店頭調查、到圖書館查閱相關的原始文獻與檔案文件⋯⋯等,也會有可觀的成果。
總之,你要透過多方的管道蒐集資料,逐步形成論述(提案)的基礎,並在每一階段的資料蒐集完成後,檢視手上資料的質量,以決定是否要進行下一階段的蒐集行動。
4-1 確認研究主題或解決問題的假設
由研究主題或解決問題的假設所形成的命題,共有「分析的主體」、「行動綱領」與「地區設定」三個必備要素,另有「時間範圍」為選配項目。
如前所述,蒐集資料的前提在於解決問題的假設或研究主題的提出,這有兩層意義:
A.完全由你來擬定假設或研究主題
這表示你有很大的自主權,你可依據在職場上多年的專業經驗或自己的專長興趣,提出一個可一勞永逸、徹底解決問題的假設(想定)或是一篇研究所的論文(thesis)題目。
B.你的主管或老師交給你一個假設或研究主題
雖然你是被動接受,但不應立即去蒐集資料,而是要確認假設或研究主題的正確性與合理性,如果不對,要找你的主管或老師討論,有了共識後,就形成另一個新的主題。
不論是假設或研究主題,都形成一個「命題」,以商業/社會人文類為例,例如:「二○○一∼二○○八年台灣乘用車(轎車)市場分析報告書」,該命題中,依據先後順序,共有四個項目:
1.時間範圍:二○○一∼二○○八年。
2.地區設定:台灣。
3.分析的主體:乘用車(轎車)。
4.行動綱領(研究作為):進行市場分析。
其中,時間範圍可能有明確的起迄年分,也可能是某一年代(ex.十八世紀工業革命)或歷史事件(ex.美國南北戰爭)的名稱,但商業上的命題有時並不包括時間範圍的設定,你可依據最後所找到的資料為準,將所涵蓋的時間加入命題中或選擇不加入,但2、3、4項目則是命題的必備要素。
此外,命題的命名應秉持簡潔與具體明確的原則,簡潔指命名的筆法,不要過於冗長,但也不應過短失其真義,再運用信達雅的原則,就能下一個漂亮的命題;至於具體明確是指命題的內在涵義,不應有模糊的空間,才能聚焦;任何違反上述兩原則的命題名稱,都應再經過修改與潤飾,才能進行下一步蒐集資料的動作。@(待續)
摘編自 《圖解資料學:超實用!資料蒐集與分析的方法,一次學會》 臉譜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