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楊天儀波士頓報導)國際知名的「優人神鼓」,再度應中華表演藝術基金會之邀, 於3月27日晚假波士頓的卡特勒皇家劇院(Cutler Majestic Theatre)演出該劇團經典之作《聽海之心》,以獨特的演譯方式,與觀眾分享了靜與動的覺悟。
先學靜坐 再教擊鼓
「優人神鼓」是一個擁有全職演員的團體,藝術總監劉若瑀非常注重表演者的訓練與身體能量的開發,這個精神是她傳承自波蘭劇場大師果托夫斯基在山林中所接受的專業訓練,決定以「一個表演者身心的開發」為重心 。1993年邀約黃誌群擔任擊鼓指導,「以先學靜坐 , 再教擊鼓」的方式 , 奠定了劇團的訓練及表演形式 。
優人在山上打太極、練武術、靜坐與擊鼓 , 透過「靜坐」在擁擠紛亂的世界中維持內心的寧靜。
「優人神鼓」也確實做到了以擊鼓與觀眾分享難得的一片初心,在舞者的動與靜中,帶給觀眾以啟迪及心靈的平靜安寧。
聽海觀潮 當下的覺悟
《聽海之心》歷經三年創作而成。1998年首演,迄今已於世界各地演出超逾120場次。《聽海之心》是一個關於「水」的作品。相傳觀世音菩薩初期修行時,在海邊禪定。她每天聽到海潮聲音的來去,在潮聲與清淨之間了悟了生命。
《聽海之心》共分成五個片段:〈崩〉、〈流水〉、〈聽海之心〉、〈沖巖〉、〈海潮音〉,通過水的不同動態—古琴表現的涓涓細流、鑼鼓表現的潮水澎湃,海之變幻莫測與恆久不滅,如潮水般不斷拍打著觀眾的心靈,沖刷塵垢,在當下與觀眾分享表演者對生命的體悟。
據介紹,《聽海之心》的創作靈感來自大廟裡聽見的「撞鐘」聲。一波又一波的鐘聲好像海水一樣侵襲過來,聽者像被洗刷乾淨。 尾聲的〈海潮音〉是整個作品的精神,表演只使用三種樂器﹕大鼓連續不斷地的敲擊翻騰,大抄鑼會突發性地狂嘯,而大僧缽鑼則沈穩規律地響起,代表著生命的生生不息。
靜中的張力
整臺表演中,觀眾的一個深刻感受就是演者的獨特肢體語言,一種安靜卻又充滿張力的藝術能量。演者融合了武術與修行於一身,舉手投足間充滿修行者的節制、安靜與協調,加上服裝與舞檯燈光的配合,讓人如置身海島上的山林寺廟中一般。
舞台色彩的運用也很好地襯托出作品的意境,紅色大鼓、古銅色的缽鑼,漂浮木般的鑼鼓架子,著名設計師葉錦添(《臥虎藏龍》的美術指導及服裝設計,獲奧斯卡「最佳美術設計」)的服裝設計,讓人不禁有一種宇宙洪荒的感動。
由於是從心而發的表演,《聽海之心》在世界上獲得了多項殊榮,如法國亞維儂藝術節中,被法國「世界報」評為「法國亞維儂藝術節最佳節目」。2000年法國里昂舞蹈藝術節的演出,《聽海之心》再次被評為「法國里昂舞蹈藝術節最受觀眾歡迎的節目」。2003年8月、《聽海之心》於德國「柏林藝術節表演廳」感動了柏林人,被喻為「該週最讓柏林人靈光乍現的表演節目」。
《聽海之心》這次在波士頓的成功演出,讓波士頓觀眾不但獲得藝術上的享受,更獲得了心靈上的薰陶。◇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