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5日訊】(美國之音2010年 2月 04日報導)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後,出於對政府財政政策的不滿,一個由草根組織發起的“傾茶運動”在美國風起雲湧,勢不可擋。這個運動之所以被稱為“傾茶運動”,是因為有些人認為,它和美國歷史上的“波士頓傾茶事件”有一些相似之處。今天,我們談談“波士頓傾茶事件”以及和“傾茶運動”的比較。
18世紀70年代,英國政府為了支付因戰爭造成的沉重軍費開支,向美洲殖民地征收包括茶葉稅在內的各種苛捐雜稅。但是,殖民地以在議會沒有代表權為由拒絕交稅。於是,英國議會把向美國銷售茶葉的壟斷權交給本國的東印度公司,同時降低茶葉關稅,把殖民地的茶葉價格壓得比過去更低。它以為,只要殖民地同意交納進口茶的關稅,就等於承認了英國政府征收茶稅的權利。
但是,1773年12月16號,當東印度公司運載茶葉的船隻抵達麻薩諸塞州波士頓港後,上千名憤怒的群眾聚集在碼頭,攔阻船隻進港。當晚,一群打扮成印第安人模樣的人偷偷上船,把船上的茶葉全部倒入海中。這一歷史事件就被稱為“波士頓傾茶事件”。之後,英國政府下令關閉波士頓港口,並採取了一系列被殖民地視為無法容忍的法案,成為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波士頓的薩福克大學歷史系主任羅伯特·阿里森認為這是一起非暴力抗議事件,因為抗議者努力確保不傷害任何人或損壞任何財產,而且抗議的目的就是抵制茶葉。阿里森教授指出,正是因為人們自發組織起來抵制茶葉的運動,導致各殖民地組成新政府,並宣佈脫離英國而獨立。
阿里森教授說:“為了抵制來自英國的茶葉,本來不願意放棄自己茶葉生意的商人們寧可茶葉生意不做了;普通百姓拒絕向遠離他們、不代表他們利益的政府交稅;喜歡喝茶的婦女也簽署協議表示不再喝茶了。實際上,這一事件後,美國人不像過去那麼愛喝茶了,而是改為喝咖啡。直到20世紀後期,喝茶的習慣才又捲土重來,因為美國人強烈抵制過茶葉,茶葉對他們來說代表高高在上的政府權力。”
2008年美國大選後,全美各地出現的反政府抗議活動,被人們冠以“傾茶運動”的稱號,因為這個運動最初也是從不滿政府的財政政策開始的。這個運動出自民間,發展迅速,遍佈全美,而且以其獨特的方式改變著美國的政治格局。
薩福克大學歷史系主任羅伯特·阿里森說,這個運動被稱為“傾茶運動”,是因為人們認為,政府不再代表他們的利益,而且把納稅人看作是獲取收入的無窮來源。阿里森教授指出,“傾茶運動”提醒政府,最終的權力不掌握在政府手中,而是掌握在人民手中。
阿里森教授說:“出於各種原因,有些美國人對現任政府採取的方向感到不滿。他們回想起1773年的‘波士頓傾茶事件’。當時,人民因為政府不代表他們的利益而要求變革。如今,雖然政府是民選產生的,但是,人們覺得政府已經不再傾聽他們的聲音了,因為當選者上台後就自認為,他們可以為所慾為,誰都不能奈何他們了。他們似乎忘了是誰把他們推選上台的。”
麻薩諸塞州塔夫茨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本杰明·卡普分析了當年的“波士頓傾茶事件”和如今遍佈美國的“傾茶運動”之間的相似之處。他說:““傾茶運動”往往被看作是反對政府稅收政策的反抗運動。很多人認為,‘傾茶運動’是人們懼怕高稅收以及政府超額支出有可能導致高稅收而作出的回應。實際上,人們很難概括‘傾茶運動 ’的性質。雖然它是一場全國範圍的運動,但是缺乏統一的組織,他們主要遍佈在基層,而且分散在全美各地,各個組織的訴求都不盡相同。”
卡普教授列舉了其它相似之處。他表示,“波士頓傾茶事件”,以及如今的“傾茶運動”抗議活動開始之前,美國都曾出現過信用危機。當年,人們指稱“波士頓傾茶事件”受到了圖謀私利的茶葉走私販的支持,如今也有人指控富有的右翼組織出於經濟原因,為反對奧巴馬政府的抗議活動提供了後盾。他表示,雖然在“波士頓傾茶事件”中沒有發生嚴重死傷事件,但暴力潛流是存在的,如今的“傾茶運動”如何發展還很難說。
但是,波士頓學院的政治學系教授丹尼斯·黑爾認為,把“波士頓傾茶事件”和“傾茶運動”相提並論有些誇大其詞,因為這彷彿是在指責現任政府和當年的英國喬治三世政府一樣不體恤民情。
黑爾說:“不過,這種誇大的比較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傾茶運動提出的一個主要不滿是,國會和政府在一個接一個問題上固執己見,堅持推行不受歡迎的政策,例如經濟刺激計劃、為銀行提供緊急財務援助、醫療改革法案、關閉關塔那摩灣海軍基地、把恐怖份子嫌疑人送交紐約民事法庭審訊等都不受歡迎。但是,政府仍一意孤行。”
美國前總統林肯曾在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講》中警示人們,一個民治、民選、民享的政府就不會從世界上消亡。從“波士頓的傾茶事件”到當今的傾茶運動,選民的意願既曾載舟,亦曾覆舟,在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的框架下,促使美國政黨輪替執政,成功地避免了獨裁政府的形成。(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