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
傳之後世的經商法則
◎妙聽聞
荷蘭地理面積狹小,卻成為十七世紀的「海上馬車夫」,成為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其崛起的重要因素是荷蘭人的重誠信。有一則故事是這麼說的:
一五九六年,荷蘭的一個船長帶著十七名水手,被冰封的海面困在北極圈的某處。八個月漫長的冬季,八個人死了,但荷蘭商人做了一件令人難以想像的事,他們絲毫未動別人委託運輸的貨物,其中就有可以挽救他們生命的衣物和藥品。
冰凍期結束後,倖存的商人終於把貨物完好無損地帶回荷蘭,送到委託人手中。荷蘭人有充分的理由權變,他們可以先打開托運箱,把能吃的東西吃了,等到了目的地,可以加倍償還委託人。任何人都會同意這種人道的做法。
但是,荷蘭商人沒有這樣做,他們把商業信用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他們用生命作代價,守住信用,創造了傳之後世的經商法則。在當時,荷蘭本來只是個一百多萬人口的小國,卻因為商譽卓著,而成為海運貿易的強國。
經濟學這麼說
《新帕格雷夫經濟大辭典》(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and The Law)對信用(credit)的解釋是:「提供信貸意味著讓渡某物(如一筆錢)的財產權,以交換在將來的某一特定時刻對另外的物品(如另一部分錢)的所有權。」
從經濟的角度理解信用,它實際上是指「借」和「貸」的關係。信用是指「在一段限定的時間內獲得一筆錢的預期」。
你借得一筆錢、一批貨物(賒銷),實際上就相當於你得到對方的一個「有期限的信用額度」。你之所以能夠得到對方這個「有期限的信用額度」,大部分是因為對方對你的信任。
企業與企業、個人之間的信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商業信用(也稱交易信用,即trade credit),或者可以稱之為B to B的信用。它主要是指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非現金交易,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賒銷。
我們不要簡單地將賒銷物件只視為一些有形的商品,如汽車零配件供應商提供的一批零件;它實際上也可以是一項工程,比如建築公司完成了一幢大廈的建築,工程款尚未完全收回,這時該建築公司賒出去的不僅是在這幢大廈建築中預墊的資金、材料,同時還有在建築過程中的勞動;還可以是一些無形的服務、智慧財等,比如管理諮詢公司提供的諮詢服務等。
二是企業與個人之間的信用,也可以稱之為B to C信用。這種形式的信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見,比如我們的手機消費通常都是一種信用消費,我們總是在本月繳納上個月的費用。
信用在現代經濟中的作用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積極的作用主要表現在:(1)現代信用可以促進社會資金的合理利用。通過借貸,資金可以流向投資收益更高的項目,可以使投資項目得到必要的資金,資金盈餘單位又可以獲得一定的收益。
(2)現代信用可使社會資源配置最大化。通過信用調節,讓資源及時轉移到需要這些資源的地方,就可以使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3)現代信用可以推動經濟的成長。一方面通過信用動員閒置資金,將消費資金轉化為生產資金,直接投入生產領域,擴大社會投資規模,增加社會就業機會,增加社會產出,促進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信用可以創造和擴大消費,通過消費的增長刺激生產擴大和產出增加,也有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
信用對經濟的消極作用,主要表現在信用風險和經濟泡沫的出現。信用風險是指債務人無法依承諾償還債權人本息的風險。
在現代社會,信用關係已經成為最普遍、最基本的經濟關係,社會各個主體之間債權債務交錯,形成錯綜複雜的債權債務鎖鏈,這條鎖鏈上有一個環節斷裂,就會引發連鎖反應,對整個社會的信用聯繫造成很大的危害。
經濟泡沫是指某種資產或商品的價格大大地偏離其基本價值,經濟泡沫的開始是資產或商品的價格暴漲,價格暴漲是供需不均衡的結果,即這些資產或商品的需求急劇膨脹,大大超出供給,而信用對膨脹的需求給予現實的購買和支付能力的支撐,使經濟泡沫的出現成為可能。
知識鏈結
責任是一種職責和義務。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出現,有社會就有責任,身處社會的個體成員必須遵守的規則和條文,帶有強制性。責任有個人的責任和集體的責任。
個人的責任指一個完全具備能力的人必須履行的職責。集體的責任,指一個集體行為必須承擔的一種職責。責任感即是指對職責和義務的知覺,以及自覺履行的態度和意願。一個人的責任感是個人信用的重要部分。@(待續)
摘編自 《一口氣讀懂經濟學:經濟學的100個關鍵詞》 臉譜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