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洞藏千年石刻 被譽「嶺南第一唐刻」

人氣 8
標籤:

【大紀元2010年12月19日訊】中國廣東羅定市蘋塘鎮談禮村附近一個山洞裡,藏有廣東現存年代最早、保留文字最多的摩崖石刻《龍龕巖道場銘並序》,這幅1300年前的石刻可謂罕見,被譽為「嶺南第一唐刻」。

洞壁唐朝石刻 仍然清晰可辨

談禮村是粵西地區一個普通山村,附近多為石灰岩孤峰,溶洞眾多,龍龕巖便是其中一座。「傳說曾有老龍脫骨於洞中,故取名龍龕巖」。據史載,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縣令陳普光在此建道場;唐聖歷二年(公元699年),瀧洲(即今羅定)開陽人陳集原為道場撰寫《龍龕道場銘並序》,就鐫刻在巖洞北壁。

山洞北壁,距地面約2.5米,寬約1.1米,高約0.8米,碑文豎刻,楷書,每字約為方寸大小,筆法遒麗,鐫刻技藝精湛嫻熟。「全文共有41行,每行字數從20餘字到30餘字不等,全文共1238字,不見書寫人和鐫刻人姓名」,龍月標說,石刻雖已歷時1300年,除三兩個字剝蝕外,其餘仍清晰可辨。

龍龕巖洞內還有明清以來的訪碑石刻墨書上百處,據說內容涉及隋唐史、宗教史、文學史以及盛唐時期嶺南地區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民俗和地方志諸多方面,為研究中國唐代政治和佛教活動提供了寶貴資料。

中國僅存五處 堪稱粵之至寶

報導稱,那個年代的石刻除出土墓誌外,所見摩崖和碑刻不多,即使有也多缺字。目前,在中國發現的「唐刻」僅敦煌莫高窟有柱國李公舊龕碑、廣西有智城碑、雲南有刺史王仁求碑、新疆有萬歲通天造像。

據介紹,龍龕道場銘是廣東現存年代最早、保留文字最多的摩崖石刻,堪稱嶺南第一唐刻。清代西江名士彭泰來曾寫下「嶺南唐刻今在世,屈指最古龍龕銘」的詩句,《龍龕巖道場銘並序》被收入《全唐文》和《廣東文徵》中,在廣東文學史上有一定地位,清代羅定學者黃權稱之謂《粵之至寶》。

相關新聞
歷史古蹟﹕古琴台,三游洞
歷史古蹟﹕黃崖關長城和大沽口炮台
歷史古蹟﹕麓山寺碑
歷史古蹟﹕陝西驪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