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唐雅陵聖保羅15日專電)巴西首位女總統羅賽芙明年開始執政,除了本國問題外,還得面對全球經濟不穩可能加諸巴西的各項挑戰,尤其是歐美各國為振興經濟採取可能影響巴西的政策。
這是應邀出席巴西「觀察周刊」(Veja)和「趨勢諮商公司」(Tendencias)昨天舉辦的「2011全球經濟展望」座談會專家提出的共識。
FGV基金會經濟學家霍蘭德(Marcio Holland)表示,明年羅賽芙(Dilma Rousseff)將面對的現實,和2003年魯拉總統(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即位時的情況很不一樣。當時全球經濟環境有利,國際投資人只是擔心工黨政府會改變前總統卡多索(FernandoHenrique Cardoso)任內實行的經濟政策;但近2年的金融危機禍及全球主要經濟體,連巴西也不免遭殃。
巴西前財政部長諾布瑞加(Mailson da Nobrega)表示,歐洲經濟比美國受創更嚴重,假如無法擺脫目前的政治經濟困境,歐元區可能解體。因為某些歐洲國家經濟停滯和稽徵逆差居高不下的情況,因希臘和愛爾蘭銀行資金問題更加惡化,而這些難解的棘手問題可能令某些國家被迫退出歐洲聯盟。
出席座談會的專家評估,歐盟地區陷入困境的源頭不只是會員國公共支出壓力大,也因同一地區國家的經濟發展差距太大。假如愛爾蘭、希臘、葡萄牙等國家不能解決債台高築的問題而退出歐盟,引起投資人緊張,全球經濟都會受到負面影響。
此外,美國經濟成長速度緩慢(今年預測為2.5%)也可能令羅賽芙的經濟團隊頭痛。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已表示,將不惜一切透過「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貨幣政策加速經濟復甦,意味著將有更多美元在市場上流通,使得美元進一步貶值。
雖然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似乎是美國僅存刺激國內消費和信貸的方法,卻使得巴西幣里奧(Real)和其他國家貨幣在2010年強迫升值,影響許多國家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引起廣泛抗議。
里約熱內盧天主教大學經濟學家卡馬哥(JoseCamargo)認為,單單砸錢不足以振興美國經濟,必須進行有效的稽徵和勞基法改革才能扭轉乾坤。
無論如何,巴西國內經濟必須維持平穩健康發展,才能面對歐美經濟不穩可能構成的影響。還有中國政府可能持續採取冷卻當地經濟過熱的措施,也會對巴西出口產生效應。
專家指出,改善巴西經濟社會結構長久以來的缺失,包括實行稽徵調整、減低賦稅、加重投資教育等措施,應為羅賽芙政府首要執行的任務,因為國內經濟結構愈趨完善,面對國際危機的防禦力量就愈強大。
專家一致認為,只是刺激國內消費不足以解決所有問題和長期支撐經濟成長,必須加強產業結構投資和提高工業競爭力,才能克服巴西幣升值出口產品競爭力下跌的問題。
短時間來說,巴西可以採取的措施包括降低國內生產成本,以及類似政府今年調高金融活動稅的外匯壁壘,限制具投機性質的美元外資流入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