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0年11月09日訊】小小的釣魚島,挑動著東海兩側的敏感神經。悄無聲息潛伏於海面下的潛水艇,在東海地區扮演著鮮為人知的戰略角色。東海波濤下的潛艇較量誰主沉浮?請看《世紀鏖兵》第三集《中日東海攻略》(上)
Flv下載觀看 http://inews2.ntdtv.com/data/ntd_runlist_program_store/converted/2010/11/06/SSGX-148_11-07-2010_P530485.wmv>WMV下載觀看
主持人:1895年2月17日,大清帝國傾全國之力打造的海上勁旅,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北洋艦隊在山東威海劉公島全軍覆沒,成為了中國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傷痛,也開啟了中日之間長達百餘年的恩怨情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軍國主義力量被徹底解體,兩國間的關係比起20世紀前半葉已大幅改善,但進入 90年代後,中國大陸的反日民族主義情緒卻再度有抬頭的趨勢。2010年的釣魚島爭端使得這種情緒達到了新一輪高峰,也使得兩國海軍力量的發展成了許多人關注的熱點。
旁白:1894年9月17日,鴨綠江入海口以西的黃海大東溝炮聲震天,硝煙瀰漫。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這裡展開了激烈的廝殺。這既是世界歷史上蒸汽鐵甲艦之間的第一次對決;也是近代以來,中日兩國海軍主力的唯一一次正面會戰。
旁白:中國和日本都地處太平洋西側,東海為兩國共享的海域,因此在經濟資源和國家安全上,雙方在這一地區都有重疊的利益。隨著北洋水師的折戟沉沙,甲午戰爭的硝煙散盡,幾個當時不被人所注意的小島,卻在百餘年後引起了軒然大波。這就是──釣魚台諸島,日本方面稱之為「尖閣列島」
旁白: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位於東海的南部,在台灣的東北方向與琉球群島之間。19世紀後期,大清帝國將台灣的周邊島嶼都默認為自己的管轄範圍,但中日兩國都未在釣魚島上設置國標。甲午戰爭後,連台灣全島都被割讓給日本,小小不起眼的釣魚島一併被日本收歸囊中也就無人在意了。
旁白:中國大陸民間的保釣運動開始於上世紀90年代以後,民間出海行動則直到2003年才出現,在此期間一直受到中共政府的阻撓。由於開發東海油氣田的現實可行性提高,北京對釣魚島的立場近年來漸趨轉硬,但由於過去幾十年實際上的不作為,日本事實行使對該島的管轄權由來已久,這都使得形勢積重難返。關於釣魚島的歷史歸屬,中日兩國學界的看法也大相逕庭,日本著名軍事戰略家小川和久的觀點可以說反映了日本學界的一種主流聲音。
小川和久:有人說釣魚島是甲午戰爭的時候日本奪取的,這種說法並不符合歷史的事實。甲午戰爭後日本得到的是《馬關條約》。這之前,就是那一年的幾個月前,日本通過別的問題提到過釣魚島的問題。這全是有歷史資料的。這是日本共產黨在國會指出的。1953年《人民日報》也明確說,釣魚島是屬於日本的。
旁白:今天中日雙方主要分歧在於所謂的劃界之爭。中國方面認為應遵照大陸架劃界原則,中日兩國的大陸架被沖繩海槽劃斷,釣魚島在中方大陸架一側。而日本則堅持國際法中的「中間線」原則,認為該島在中間線的日方一側。
主持人:1972年美國將二戰後由它托管的琉球群島交還日本時,也一起將釣魚台諸島交給日本。美國不願意介入主權爭議,只是把把形勢還原到接受托管之前的狀態,這也使得釣魚島爭端失去了一次解決的機會。今天中日在東海的爭議,固然主要原因是蘊藏量巨大的海底石油資源,那麼從軍事和國家安全的角度講,又有甚麼意義呢?
文昭:釣魚台列島作為幾個孤懸海外的彈丸小島,真正在戰爭中獨立生存能力是很低的,但如果在島上建雷達站和部署導彈,可以作為偵察和火力的前哨,還是有實際意義的。如果中共佔領釣魚島,可以建潛艇基地,潛艇可以向南進入沖繩海溝,進入深水區域,有利於避開美日的反潛偵察。
旁白:另一方面對日本來講,釣魚島也有一定的軍事意義。由於日本列島南北狹長,內陸的任何一點離海岸線都不超過120公里,所以缺少國土防衛的縱深。四面環海使得任何一點都可能受到攻擊;縱深狹小使得面對來自海上和空中的攻擊缺少必要的反應時間。因此傳統上,日本的防衛策略都是儘量將防禦半徑向外海延伸,儘量在敵人接近日本列島之前就殲敵於海上。因此散佈於日本四島之外的小島在軍事偵察和軍力部署上,都有戰術支撐的現實作用。日本一些軍事專家也指出,在釣魚島上建立電子警戒站或軍事基地,有利於將日本的國土防禦半徑向西、向南推移。
文昭:由於美日軍事同盟的存在,雙方能共享情報資源和其他許多軍事資源。所以釣魚島當前對日本的軍事意義並不突出。如果日本今後要在地區戰略上更積極地發揮作用,可能情況會有所改變。日本防禦上的戰略劣勢是由於地理天然造成的。但是中日這種夾海對峙的地理特徵,對於中國大陸來講,也有戰略上的劣勢。
旁白:在當今世界,海外貿易已成為支撐一國經濟的重要支柱,海上航運既是經濟的動脈,又事關一國的戰爭持續能力。因此有極重要的軍事戰略意義。中國大陸處於北起日本列島,南到台灣、菲律賓群島的島鏈環繞之中。一旦戰爭曝發,海岸線非常容易被封鎖。而對於日本來講,如果與中國大陸開戰,只需要把它的海上航運
從靠近中國一側的東海、朝鮮海峽,即日本的西側,都轉移到日本東側的太平洋一邊即可。所以日本和美國要對中國大陸進行貿易封鎖相對容易,而解放軍要對日本進行貿易封鎖則困難得多。
文昭:日本的經濟命脈就是海上航運。它的工業原料和能源都依賴進口。中共要封鎖它怎麼辦,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用潛艇,從水底突破第一島鏈,繞到日本東側的太平洋一邊去,在航線上埋伏,攻擊商船。因此在中日的軍事對抗中,潛艇是一種戰略性的武器。
旁白:潛艇,自從它誕生以來,就是一條令人生畏的深海鯊魚。由於它的隱蔽性,你不知它何時會從海底冒出,發動毫無預警的攻擊,能給敵人施加巨大的心理壓力。所以在海軍較量中,總體實力處於劣勢的一方,無不大力發展潛艇部隊作為威懾敵人的殺手鑭。
旁白: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海軍的總□位數遠遜於英國,但神出鬼沒的德國潛艇「狼群」給英國的航運線帶來了極大的困擾。有軍事史學家認為,如果不是「無限潛艇戰」把美國也了拖進來,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單靠增加潛艇的數量就足以使英國屈服。
旁白:日本和英國同屬島國,國土狹小、資源有限。那麼如果中日開戰,中國大陸是否有能力對日本展開潛艇戰呢?對解放軍有著深入研究的小川和久先生認為,共產黨政權的性質決定了中國仍是一個陸軍國家,儘管近年來海軍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整體實力仍然有限。
小川和久:中國的軍力本來就是為了維護中共的。生硬一點地講,維護中共暴力的裝置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它是以陸軍為中心組合起來的,為了維護中共的。所以,雖然海軍和空軍在向現代化邁進,一點點變得強大,但和陸軍相比還是很小。如果不以陸軍為主的話,中共是無法維持政權的。因此加強海軍也是很有限的。
主持人:如果與二戰時的英國和德國作對比。日本的工業基礎、科技實力和軍事潛力固然可以與英國相比;中國大陸的科技水平和工業基礎卻遠遠不能和德國相提並論。除了科技和軍事工業的差距之外,有軍事分析人士更進一步認為,地理因素也嚴重限制了解放軍開展潛艇戰的現實可行性。
文昭:東海和黃海大陸架都很淺,不適合潛艇的機動。黃海大陸架平均水深才40多米,最深也不超過150米。東海大部份地區水深也不超過100米,在這樣的深度是不昨於潛艇隱蔽的。就算潛艇在東海貼近海底航行,可是東海的海底並不平坦,有很多暗礁。所以在這樣的地理條件下,不利於潛艇作戰。
旁白:東海大陸架面積廣大,西起中國浙江、福建沿海一帶,東到日本與台灣之間的沖繩海槽,直線距離400-600公里的區域,都是深度不超過100米的大陸架淺海區。一般來說,50米以下的水深對潛艇來說是難以活動的;100米只能算勉強夠用。可是東海海底地形崎嶇破碎,滿佈暗礁和高地,潛艇很難下潛到足夠深度。由於美日擁有發達的衛星偵察系統,解放軍的潛艇只要一離開舟山或葫蘆島的潛艇基地就會被發現,要在這個淺海區隱蔽活動非常困難。
旁白:一旦越過東海大陸架就是另一種情況,東海大陸坡位於大陸架東南側,水深陡然變大,在150-1000米之間。潛艇在這裡猶如魚入深海,隱蔽性大大提高。因此,能否利用台灣與琉球之間的沖繩之間的沖繩海槽越過第一島鏈,就成解放軍潛艇能否發揮作用的一道生死門坎。如果不能越過大陸架從而衝出第一島鏈,在戰爭期間就難以威脅日本東側的商業航線,無法打擊到日本的經濟命脈,也只能處於被美日單向封鎖的地位。戰略上十分被動。
文昭:核潛艇□位更大,所以淺水區域更不適合它的活動。南海大陸架的水深也不理想,不超過200米,但畢竟地勢要平坦些,離日本台灣稍遠一點,所以解放軍的核潛艇基地放在海南島的三亞的榆林。控制南中國海對解放軍有非常直接的軍事意義。
費捨爾:在南中國海,中國想為它的戰略導彈核潛艇創建一個安全的活動區域。在東海,當然這裡有台灣。這裡是日本和美國海軍的活動區域。解放軍也想在這裡取得更多的控制。
文昭:控制南海以後,解放軍的核潛艇可以進入深海大洋,南下巴士海峽和巴林塘海峽,再轉道北上,威脅日本東側的商業航線。所以從南海或東海突破第一島鏈二者必居其一,才能威脅日本。東海和南海是一盤棋。
旁白:核動力潛艇,堪稱潛水艇中的王者至尊,理論上擁有無限的續航能力。但是核潛艇的造價也不是一般國家敢於問津的。美國的攻擊型核潛艇的造價都在每艘20 億美元以上,戰略核潛艇的造價則更高。所以除美國、英國之外,包括前蘇聯在內的軍事大國都沒有財大氣粗到全部用核動力來裝備潛艇部隊。所以對解放軍來說,相當長時間內仍需要走「核常兼備」的道路,常規動力潛艇仍然是潛艇部隊的主力。
小川和久:中國大約有60艘潛艇。現役的潛艇中,能追逐或攻擊美國航母機動部隊、或核潛艇的,大概只有8艘。其中,比較舊的,例如「漢級」,幾乎不能用了。而新的,可以投入使用的,有兩到三艘。但是這三艘也不能直接用在作戰中。常規的潛艇中,從俄羅斯進口的「基洛級」潛艇,這個聲音很小。上次經過宮谷島附近的就
是這個。還有中國國產的「宋級」,這些也是比較新的,但這些也只能以十幾艘的規模投入使用。其他的都很舊,只能保衛中國沿岸。
主持人:解放軍獨立研製潛艇的歷程可以追溯以上個世紀60年代,但直到80年末、90年代初,其第一代常規動力潛艇才加入服役。東海地形的不利,加上裝備的落後,使得中共在東海的潛艇競爭中長期落於下風。
旁白:解放軍的第一代常規動力潛艇035「明級」、和第二代常規動力潛艇039「宋級」都屬於老舊的柴電動力潛艇。所謂柴電動力,就是使用普通船舶的柴油發動機作為潛艇在水面航行時的動力,並用柴油發動機為潛艇上的大容量蓄電池充電。當潛艇下潛後,由於沒有足夠的空氣供柴油機使用,潛艇轉而使用蓄電池的電力作為動力、以及為供潛艇上的設備供電。柴電動力潛艇的先天缺陷在於,每過一段時間,蓄電池的電力消耗到一定程度之後,就要上浮充電。反覆上浮必然增加潛艇暴露的風險、降低其生存能力。
旁白:從解放軍東海艦隊的舟山潛艇基地,向東至沖繩海槽,最短直線距離約470公裡,而東海艦隊的柴電動力潛艇在滿電狀態下的一次潛航距離也不過200多海裡。換言之,中共的柴電動力潛艇很難說一次性地以潛航方式越過危險的大陸架淺海區,這期間需要上浮充電。美日先進的反潛偵查網絡在大陸架的淺海區對解放軍的柴電動力潛艇有壓制性的戰略優勢。
文昭:解放軍的潛艇在東海基本處於一露頭就挨打的處境。美日在東海反潛主要靠固定冀的反潛飛機,就是針對柴電動力潛艇續航能力差、每過一段時間就要上浮充電的弱點。固定冀飛機的優點是巡邏範圍大,攜帶有先進的雷達和紅外 探測設備。潛艇只要露個通氣管上來它就能發現,然後展開攻擊。就算潛艇能僥倖逃脫,反潛飛機也能召喚來更多的飛機和水面艦艇,在相當大範圍內開展搜索。柴電動力潛艇的航速又慢,所以戰爭時一被發現,生存機率就很低。
旁白:面對這樣的劣勢,中共軍方多年以來一直力求在裝備上有突破,為此傾注了大量的人力與財力,並且積極向俄羅斯等外國的科研機構尋求幫助。上世紀90年代,解放軍引進了有「無聲黑洞」綽號的俄羅斯「基洛級」潛艇。「基洛級」在靜音水平上領先世界,但由於仍然採用柴電動力,航程短的問題仍沒有解決。
旁白:但是,通過對進口裝備的技術消化,再加上向俄羅斯、以及通過第三國從西方引進技術,解放軍的常規動力潛艇的技術水平有了明顯進展,引起了西方軍事分析人士的高度關注。
費捨爾:中國已經批露,它開發出了第三代非核動力的,常規的攻擊型潛艇。15年內的第三代潛艇。對於這種新型潛艇還所知甚少,但從外觀上看,它有一些先進特性,和俄羅斯的先進潛艇有明顯的相似之處。這表明,解放軍海軍在潛艇的作戰性能上,正在取得很大的進展。
旁白:華盛頓的軍事專家費捨爾提到的解放軍第三代常規動力潛艇,就是被外界稱為「元級」的「039A/B」型潛艇。儘管這款新型潛艇的技術細節外界尚所知甚少,但它比起「明級」和「宋級」潛艇的最主要優勢,在海內外的軍事刊物已經被廣泛流傳,就是它採用了「AIP混合動力」機術,使得其水下續航能力比起傳統的柴電動力潛艇大幅度提升
旁白:所謂AIP技術,就是不依賴空氣,也能讓潛艇發動機在水下工作、產生動力的一種技術。由於柴油機和汽油機都屬於內燃機,只有在有空氣流通的情況下才能使汽油或柴油在發動機內燃燒,從而輸出動力。所以AIP技術使發動機擺脫了對空氣的依賴,就成了潛艇領域內的一項革命性技術。
旁白:免空氣發動機的具體實現方式各國有所有不同。大體來說,有閉式循環的柴油發動機方式;也有外部加熱連續燃燒的「斯特林」發動機方式。但這兩種方式都需要攜帶液態氧製造人造空氣供發動機使用。除此之外,德國的潛艇工程師走的是燃料電池的道路,為潛艇在水下提供動力。
旁白:日本作為發達的工業國,潛艇的AIP技術也一直走在中國前面。早在2000年,就對「春潮級」常規動力潛艇(Asashio,SS-583)進行了AIP改造;其後的「蒼龍級」(Souryu,SS-501)常規動力潛艇也裝備了免空氣發動機系統。
旁白:解放軍的「元級」潛艇一旦使用了AIP推進系統,則可以擺脫以蓄電池為水下動力航程短的限制。不需要頻繁上浮充電,而是可以完全保持潛航狀態,一次性地越過東海大陸架的淺海區,進入更深海域。從而使解放軍常規潛艇部隊的隱蔽和突防能力有了質的提高。
文昭:如果中共潛艇的AIP技術很成熟了,也大量裝備了,對美日來講就有很現實的挑戰。反潛飛機的作用就要大打扣了,就要更多地依賴監測船、以及自己的潛艇來偵察敵潛艇。
旁白:最有效的反潛武器其實就是潛艇自己。由於潛艇本身就處在海洋深處的噪音環境中,它使用拖曳式聲納等先進的聲音探測裝置來收集、分析來自深海的聲音信息,比起其他方式更能事半功倍地發現敵潛艇。
旁白:在潛艇中,最厲害的反潛武器又當屬攻擊型核潛艇。原因很簡單,核動力潛艇的推進力更強、航速更快、水下機動性更強。一旦發現敵潛艇可以迅速展開追擊;在不利情況下又可以迅速逃離,讓敵人望塵莫及。
文昭:由於憲法的限制,日本無法造核潛艇。所以如果解放軍的潛艇突防能力上升到能威脅日本的東海岸,就要更多地依賴美國海軍的幫助。美國的「洛彬磯級」和「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都是一等一的潛艇獵手。
旁白:1947年日本頒布了戰後的《和平憲法》,放棄了國家交戰權。其軍事力量也因此受到了嚴格限制。由原「日本帝國海軍」解散後改編而來的海上自衛隊的任務,被局限在了保護領海、經濟專屬區和在有限的地理範圍內保護商業航線上。反潛和掃雷基本就是海上自衛隊早期的常規任務。
旁白:從另一方面看,由於長期以來海上自衛隊的建軍理念專注於反潛這一類防禦性的任務,也使得它在裝備、訓練上擁有亞洲首屈一指的反潛能力。日本不僅有解放軍所沒有的岸基反潛巡邏機,在常規動力潛艇和水面艦艇的性能上也優於後者;在官兵教育水準和訓練水平上則更勝一籌。
旁白:在美國的幫助下,日本擁有從衛星到海底聲納網絡的立體反潛監控體系。面對解放軍潛艇突防能力的升級,對於未來在東海和台灣附近海域可能發生的軍事沖突,日本軍事專家小川和久仍然對海上自衛隊的反潛能力抱有信心。
小川和久:日本海上自衛隊應對潛艇的能力僅次於美國,世界第二。日本的這個實力和美國一起,監視著台灣北方海域的一半。所以中國的潛艇進不去。其實日本有能力一下次擊沉五六艘中國的潛艇,這樣中國就無法攻擊日本,中國就很丟臉了。所以中國軍方不這麼會幹的(指發動戰爭)。
主持人:進入21世紀後,解放軍越來越頻繁地體系現出了走向遠洋的意圖;其潛艇部隊更是多次演練穿越第一島鏈。中國大陸的一些民族主義者為此歡欣鼓舞, 這是否代表著力量的天平正在逐步發生逆轉呢?小川和久先生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幾年前發生的故事。
旁白:2004年11月,一艘解放軍的「漢級」攻擊型核潛艇進入宮谷島和石垣島之間的海域。日本海上自衛隊對這艘潛艇的活動進行了全程跟蹤,並且以這艘潛艇為對像,演練了多次模擬攻擊。
小川:當時我的自衛隊同學就是海軍中將,他的部隊一直做攻擊潛艇的訓練。那究竟擊中了多少次呢?在模擬實驗中有幾百次呢。
主持人:在東海的潛艇角逐中,一方在力圖提高潛艇的作戰能力,另一方的反潛戰力也在不斷升級,更先進的反潛裝備不斷加入現役。這種矛與盾競爭可能仍將持續下去。但歸根到底,潛艇只是海軍力量的一個組成部份。那麼在海軍的其他領域,中日兩國孰強孰弱呢?兩國在東海的整個謀篇佈局又是怎樣一個態勢呢?最後,兩國能否擺脫此消彼長、相互對抗的歷史宿命呢?敬請關注我們《中日東海攻略》的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