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進口稀土銦加工後賣回中國 賺10倍

人氣 61
標籤:

【大紀元2010年11月24日訊】(大紀元綜合報導)大陸媒體的調查發現,由於控制著銦加工核心技術,日本以低價從中國進口稀土銦的原材料,精加工後高價賣回給中國,賺取高達10倍的利潤。

銦是一種柔軟的銀灰色金屬,產量僅為銀的1%,廣泛應用於電子計算機、太陽能電池、電子、光電和現代信息產業等高科技領域。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銦儲量,也是全球最大的銦生產國和出口國,佔世界銦總產量的30%以上。2006年,中國精銦產量近6噸,原生銦供應量佔全球的60%以上。而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銦消費國,每年銦需求量佔世界銦年產量的70%以上,絕大部份從中國進口。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目前銦的現貨商詢價2778元~3000元/千克,市場價格為3100元/千克。由於產量僅為銀的1%,按照產業分析人士的估值,銦的合理價值應在2000~3000美元/千克,就是目前銦價的大約6倍。

業內人士算了一筆賬,以目前的市場價格為例,中國出口精銦價格僅為每噸300萬元左右,但從日本進口的銦靶材(ITO粉)高達每噸兩三千萬元,價格接近精銦的10倍。中國的稀缺戰略資源因何遭遇這樣的價格尷尬?

日本控制銦加工核心技術

日本是銦需求大國,中國70%的銦出口日本。日本將這些原產銦加工成高端產品後,又高價賣給中國企業。在銦產業鏈中,中國通過消耗大量的銦資源賺取微薄的利潤,而日本等國卻將每年從中國大量進口的低價銦加工成高端產品,再以高價賣給中國。銦靶材(ITO粉)就是其中之一。

據瞭解,銦是ITO靶材生產的主要原料,中國至今無法掌握高品質ITO靶材製作所需之技術,這些技術目前主要被日本的幾大公司掌握,日本礦業公司、三井產業等4家企業控制著全世界95%左右的ITO靶材市場份額。

日本策略:分散採購 壓低價格

日本獲取中國銦資源的方式比較隱蔽,由於中國銦產業的發展存在「群龍無首」、中小企業當道的現象,目前有100多家銦廠,銦資源呈分散狀態,約95%的生產廠家年生產量僅在1~5噸,且多數隻能加工初級原料產品。

雲南遠洋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林煉煥表示,日本企業主要採取的是分散採購的方式。日本企業最常用的做法是到銦廠比較集中的區域挨個打聽銦廠的產能,然後「獅子大開口」,要求採購。

他說:「比如你的產能只有1噸,那麼他就會開口說要3噸,因為產能達不到,再加上是國際貿易,所以小銦廠往往不敢貿然接單。」實際上,各家銦廠的情況基本已被日本買家摸透,然後這些日本買家就開始動用國內招聘的中間採購商幾百斤幾百斤地從這些小銦廠購買,以達到壓價的目的。

據知情人士表示,日商從大量公開採購轉為小量分散採購,一方面可避開國際市場的關注,另一方面巧妙利用採購時間差,影響正常的供求關係。「中小銦廠規模小,許多企業因資金缺乏,迫於生存的壓力只能競相壓價出貨,從而造成了長期以來極具戰略儲備意義的銦資源大量低價流失。」

走私猖獗

另一方面,由於國家出口配額分配不合理,不符合市場情況,造成走私猖獗。以雲南為例,只有乘風有色金屬擁有2噸的配額,而當地一年的銦產量可以達到50噸,而國內銦產業的應用根本支撐不起內銷市場,部份企業只能鋌而走險通過走私的方式出口。

根據中國海關統計,今年1~7月份中國對日本出口精銦49236千克,但日本海關和統計的1~7月份從中國的進口量為100545千克,二者相差51309千克。

相關新聞
中共向美國保證稀土出口
減輕對中國依賴 日越簽協議共採稀土
中國:明年稀土出口配額不驟減
稀土缺  德向加求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