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0年11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田清綜合編譯)隨著奧巴馬政府加強驅逐刑事犯罪的非法移民,紐約市的聯邦官員一直遵循政策趨勢。紐約市賴克斯島(Rikers Island)監獄的移民官員過濾外國出生的犯人並加以質問,每年約扣留並驅逐3,200人出境。
《紐約時報》報導,移民當局表示,他們考慮犯罪的嚴重性和犯人的犯罪歷史,以及移民記錄來決定驅逐誰。首要任務是剷除最危險的罪犯。不過一份民間調查報告指出,聯邦當局在選擇驅逐對象時有酌情權,並不是重罪非法移民一定被驅逐。
根據紐約的囚犯權益團體Justice Strategies分析賴克斯島監獄的數字發現,在與毒品相關的犯人當中,罪行較輕的人比重罪犯有更高比例面臨驅逐訴訟。
這份研究是於上星期三公布的,正好是聯邦的安全社區(Secure Communities)新計畫受各方熱烈爭辯的時機。安全社區計畫要求地方執法人員將所有入獄犯人的指紋轉寄國土安全部,與資料庫的指紋作對比。如果發現嫌犯是非法移民,或是有犯罪紀錄的非公民,他們可能會進行遣返。
聯邦官員認為這個計劃將保障公眾利益並簡化執法工作。不過批評人士抗議說,會打擊沒有被定罪、甚至沒有被重罪起訴的移民,並會使移民因為害怕被驅逐而不願去警察局當受害者或證人。
移民權益倡議團體認為,這份研究證明聯邦當局有時在選擇驅逐對象時有酌情權。這份研究的作者沙哈尼(Aarti Shahani)說,「這些數字顯示,現在沒有一個根據風險決定驅逐對象的制度,移民局只是隨便選。」
Justice Strategies的這份報告研究了賴克斯島監獄2008年1,215名主要是毒品相關罪行的非公民囚犯。其中,552人,或45%被發出監禁令(detainers)。報告顯示,起訴罪名最嚴重的犯人只有34%收到監禁令,相對於受到輕罪(misdemeanor)起訴犯人的48%。較輕重罪(lower-level felonies)的犯人約44%收到堅禁令。
市府和聯邦官員認為,報告中犯人的選樣/數據太狹隘,以致無法洞察執法策略,而且這份研究並沒有考慮影響發布監禁令的關鍵因素——犯人的犯罪歷史。
彭博市長的政府官員自行分析這些囚犯數據發現,被繼續監禁的囚犯有72%以前就有過犯罪記錄。
雖然Justice Strategies的這份報告不具結論性,移民權益團體認為它點出了讓人憂心的作法。例如,研究結果顯示,被研究的囚犯中大約26%被控以低級輕罪,這些人大約是收到繼續堅禁令犯人的28%。被控犯下嚴重重罪的犯人有7%,這些人佔收到繼續監禁令犯人的6%。
《美聯社》報導,格拉(Luis Guerra)發誓他沒有涉及任何謀殺案。儘管如此,在罪名被撤銷前,他被關押在賴克斯島監獄超過一年。
事情並沒有結束。聯邦移民官員因為格拉是孩童時期從墨西哥來美的非法移民而介入。他結束了德州聯邦移民監禁後被允許返回曼哈頓;他正在等著是否會被送回一個他9歲以後就沒有見過的國家。
21歲的格拉說,只是進了賴克斯監獄就讓他上了移民和海關執法局的監視名單。正在等待未來音訊的他正努力取得大學學位。
驅逐有刑事司法系統紀錄的非法移民是移民海關執法局(ICE)的一個重要工作,不過這需要地方執法單位的合作。這種運作關係令人關注,不僅在紐約,還包括維吉尼亞州阿靈頓縣,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加利福尼亞州聖克拉拉縣,以及舊金山。
移民權益團體和一些政治人物對於地方官員與ICE合作尋找非法移民感到很擾人。他們認為,這種作法把紐約這個因移民而存在的城市置於驅逐業務中,而且讓移民害怕與當局接觸,即使是報案都可能有嚴重的後果。
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莫拉維茲(Nancy Morawetz) 認為,「讓很大一部分社區害怕執法實在不是一個好主意。」
在2010年度當中,13,386名外國出生的犯人中有3,155人被移民局繼續監禁,2,552人從賴克斯島監獄釋放後直接進入聯邦監護。根據國土安全部的統計數字,過去1年全國驅逐將近39萬3千人中大約一半是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