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祖笙:胡錦濤又摸被褥去了

廖祖笙

人氣 8
標籤:

【大紀元1月7日訊】摸被褥可是胡錦濤的招牌動作。因為這「摸摸被褥、試試溫度」的人並非無名之璞,而乃「當今聖上」,所以在中國就不但有了「新聞價值」,而且有了紛紛獻上歌頌帝王德政之詞的必要。類似「天子有善,則兆民賴之,其乃安寧長久之道」的文字,於是便也早見網海——

比如「要想真瞭解下情而不是若明若暗,要想心中有數而不被矇蔽,要想幫助群眾解決問題而不是做做樣子,就得像胡錦濤總書記那樣,走村入戶,噓寒問暖,親自去老百姓家裏「揭鍋蓋,摸被褥,看糧袋」,這就叫『一枝一葉總關情』。」(見2003年12月19日新華網)

好在胡錦濤先生是個「戒驕戒躁」的人,是個經得起表揚的人,在類似的盛讚之下,他並沒有忘記樂善好施,而是一直保持著「摸摸被褥、試試溫度」的好習慣,就是在今年年初,在日理萬機之餘,胡錦濤也又摸被褥去了。於是黨國的傳媒,便也又有了「新聞」和盛讚——

這是過去進行時:「農村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始終是胡錦濤關注的一件事。離開備課室,總書記又來到學生食堂,瞭解學生的伙食情況,叮囑學校負責人一定要把孩子的伙食搞好。他還特意走進寄宿學生宿舍,看床鋪、摸被褥……」(見2008年9月11日新華網)

有關摸被褥的最新「新聞」則是:「胡錦濤來到剛住上新居的村民張福泰家看望。74歲的張福泰和老伴原來住的是簡陋的土坯房,現在住上了嶄新的兩層小樓。總書記走進臥室、廚房,仔細察看各項設施……胡錦濤摸摸被褥、試試溫度……」(2010年1月3日中國青年網)

我熱淚盈眶,自恨寫不出類似的盛讚:「如果說總書記新年伊始察農情著眼於戰略和全局的思考,而這個『摸摸被褥、試試溫度』的細微動作,則給各級領導幹部考察工作、調查研究上了生動的一堂課。」(見1月4日的人民網-觀點頻道《從總書記農家摸被褥試溫度說起》)

我感動啊,快拿張紙巾給我!就是在北國白茫茫、萬里雪皚皚的嚴冬,「我們的」的總書記也依然沒有忘記走出偉大的首都,在「察農情」之時去「摸摸被褥、試試溫度」,「給各級領導幹部考察工作、調查研究上了生動的一堂課」。這是什麼精神?這是忘我工作的精神!

這一精神必將彪炳千秋,也必將驚天地泣鬼神!但是,縱使「皇恩」如此「浩蕩」,「我們的」胡總書記也不能年復一年去「摸摸被褥、試試溫度」呀,「吾皇」的身子骨怎經得起這般折騰?這「生動的一堂課」,其實不用再上的,因為黨官們已紛紛這等熱衷於摸被褥——

「捏捏臥室的被褥夠不夠厚,看看廚房裡的米面油是否充足,(省委書記)徐光春關切地問:「對黨委、政府還有什麼要求?」王環笑著說:「啥要求也沒有,得勁得很!」一句話逗得大家開心地笑了起來……」(見2007年12月18日大河網-河南日報)

「省委書記杜青林專程前往宣漢縣清溪鎮金鵝村疏散群眾安置點,看望慰問疏散安置群眾,和大家共度佳節……杜青林還走進安置了53名疏散撤離群眾的金鵝村3社村民李德興的三層樓房和伙房,摸摸被褥的厚薄、看看有沒有吃的……」(見2007年1月6日宣漢之窗)

「這些問題牽掛著省委書記劉奇葆的心……劉奇葆走進他家的板房,仔細察看床上的被褥厚不厚、暖不暖,詢問老人家有沒有棉衣,在板房裡能不能過冬,新房好久修得好,過冬還缺什麼?劉奇葆還送給他一床電熱毯……」(見2008年12月6日新華網四川頻道)

「為了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每一戶群眾,趙樂際與李錦斌、魏民洲等省上領導臨時決定分頭慰問。趙樂際走進蹇軍家,在廚房揭開鍋蓋看燉肉、指著餃子問葷素、看著爐子問儲煤,在臥室翻起床單摸被褥、看薄厚、問冷暖……」(見2009年1月25日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

你瞧瞧你瞧瞧,果然「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因為「皇恩浩蕩」,因為「吾皇」勤於「摸摸被褥、試試溫度」、「一枝一葉總關情」,各地的首席黨官已「從善如流」,已自覺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候」,在一而再、再而三摸被褥了,哪裏用得著再上這「生動的一堂課」?

我在感動和擔心「吾皇」龍體之餘,尋思:既然「74歲的張福泰和老伴原來住的是簡陋的土坯房,現在住上了嶄新的兩層小樓」,那麼那被褥一定是不用再去「試試溫度」的,因為被褥無非就是一兩百元一床,都已經能住上嶄新的兩層小樓了,又怎會缺乏足以御寒的被褥?

我更希望的是「吾皇」去看看冰天雪地露宿在京城的訪民,最好也去「摸摸被褥、試試溫度」,去看看他們到底是怎麼熬過一個又一個折膠墮指的寒夜的。前段時間,海外的中文媒體又報導說,有露宿的訪民凍死在京城。我相信那一定是「謠傳」,因為訪民們可是鐵鑄的。

我想:年復一年「親自去老百姓家裏『揭鍋蓋,摸被褥,看糧袋』」,固然是一種「親民」的彰顯,但「親民」不能流於某種固定的模式,「親民」也該有所創新,而不該總沿用一種劇本。2003年在摸被褥,2008年在摸被褥,2010年又在摸被褥,這般「親民」未免單調些。

我想:胡錦濤先生作為國家主席,事必躬親,著眼於微觀「摸摸被褥、試試溫度」之餘,似乎更該從宏觀上運籌帷幄。現在的大問題是百姓普遍看不起病、上不起學、買不起房、申不了冤、就業不易,怎麼辦?國家主席和總理應該拿出可行的辦法來,真正解救民眾於水火。

我想:新聞該有「新」之所在,不能2003年摸被褥是「新聞」,2010年又是「新聞」,且諛詞滔滔、馬屁滾滾。親民不僅可在逢年過節時進行,日常也可進行,最好在沒有記者大肆渲染的情況下進行。聖經說:「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

「『對黨委、政府還有什麼要求?』王環笑著說:『啥要求也沒有,得勁得很!』一句話逗得大家開心地笑了起來……」類似的「新聞」年復一年反覆播報,娛樂性極強,這一點我無可否認。讀及此「新聞」,我也含淚「笑了起來」,我能想見那草民一臉「幸福」的表情。

廖祖笙在「皇恩浩蕩」、「摸摸被褥、試試溫度」的年月,也挺「幸福」的:「幸福」得終於家破人亡,「幸福」得冤無可訴,「幸福」得在國內再無言說平台,「幸福」得被頻頻警告,已由作家躍升為坐家,「幸福」得至今不敢再有一兒半女……「吾皇」聖明,聖明啊!

寫於2010年1月6日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廖祖笙:敗家子叫嚷著要過「緊日子」
廖祖笙:為遇害同胞沉痛默哀
廖祖笙:二十年光陰換不來一段柔腸
廖祖笙:輓歌中有唱不盡的怨憤和哀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