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27日報導】(中央社台北26日電)「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今天報導,一項新研究指出,猴子們談話時要言不繁,傾向保持簡捷。
科學家發現,住在高雄壽山的台灣獼猴發出簡短聲訊的比率遠高於冗長發音。
人類也是:我們最常用的單字,如「一個」、「的」、「這個」,發音都相當簡短。
研究團隊在「生物學通訊」(Biology Letters)期刊寫道,人類與猴子都有這項發聲特質,這個事實對人類語言的起源頗有啟發。
詞語長度與使用頻率之間的關係,被稱為「簡約法則」(law of brevity)。
研究報告作者、英國「羅漢普頓大學」(Roehampton University)的森普(Stuart Semple)博士說:「簡約法則」說明,我們經常使用的詞語都很簡短,很少使用的詞語則很長。」
「如果我們經常使用的詞語很長的話,那麼對話就會永無止盡,因為你每天都會說到上百次。」
他又說:「簡約法則讓溝通變得更有效率,而這個規則似乎適用於所有語言。」
為了查證這項原則是否適用於動物王國的其他語言,研究人員觀察居住於高雄壽山的台灣獼猴。
森普博士說:「我們知道這些獼猴主要透過聲音溝通,但沒有人找出這個特定問題的答案。」
這些靈長類動物能發出35種不同叫聲,雖然目前未能判定這些叫聲的確切意義,但研究人員仍研究各種叫聲長度與其使用頻率間的關係。
森普博士說:「他們最常發出的叫聲,如問候語、呼嚕聲與咕咕聲,都非常簡短。這是他們每天使用的言詞。他們讓這些叫聲保持簡短、悅耳。」
「你很少聽到的叫聲,如尖叫與哀鳴聲,都非常長。這是我們第一次在非人類的口語溝通上,發現這個現象。」
研究人員表示,獼猴發出簡短叫聲,不僅能節省時間與精力,也有助於避免引來掠食著不必要的注意。
這項人類與獼猴的相似處,說明了我們的共同祖先發展語言時可能也遵循「簡約法則」,這有助於了解人類現在的溝通方式。(譯者:中央社張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