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8月21日訊】父親梅蘭芳去世整整四十年了。記得他生前最后一次演出是1961年5月31日,离他去世不到三個月。這次演出并非商業性演出,而是梅劇團應中國科學院之約,來到西郊中關村為科學家們演出《穆桂英挂帥》。這出戲是父親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獻禮而改編創演的,此劇可說是父親當年繼承傳統、立意創新之典范,也是他老人家几十年藝術積累的集中體現,至今仍被全國各地以及海外京劇團體學習上演并歷演不衰。
那天,六十八歲高齡的父親在台上表演的聲容光彩達到了高峰,令人神往。當年的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在觀看演出后說:”中關村的禮堂實在太小了,但有你(指家父)在台上演出,使那小小的禮堂成為了無限大的宇宙。在那儿真是充滿了光輝,充滿了快樂,充滿了肅靜,充滿了自豪,充滿了生命,充滿了美。”郭老還說穆桂英的台詞”我不挂帥誰挂帥,我不出征誰出征?”經我父親念出就像是”沖破原子核的回旋加速器,使人們發生著責任感的連鎖反映。你真真地鼓舞了我,并通過我鼓舞了大家,大家的掌聲不是把中關村禮堂都要震破了嗎?”演出結束,我們陪同父親謝幕,科學家們熱烈地向父親和梅劇團的同仁獻花,合影留念。當年情景,歷歷在目,不胜感慨。四十年來,風風雨雨,我的母親和姐姐也离我而去了,思想親人真是”淚隨風后雨,雨濕薄羅衣”。
如今,可以告慰父親的是近二十年來我恢复上演了《西施》、《太真外傳》和《挂帥》等一批父親的拿手戲,在全國各地和港台地區以及日本、俄羅斯等國家都受到極其熱烈的歡迎。最近我們在上海市委領導的關怀下,又將父親的原作《太真外傳》改編為《中國貴妃》,由全國的优秀演員和創作人員加盟,列入了今年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開幕演出。這出戲在剛開始進行劇本、舞美、伴奏和舞蹈等方面的創作時,我就提出了一個基本要求:即要使這出梅派名劇能在上海大劇院和以后的北京中國大劇院以及美國紐約林肯中心、悉尼歌劇院演出,也要使它能夠在天津的中國大劇院和北京的長安大戲院演出,還使它能夠在基層的文化館和工厂、農村、部隊,由三大件伴奏演出,甚至還要在電視綜合晚會上演出。因為作為藝術家,他的心中,第一應該是觀眾,是不了解京劇的觀眾;第二是觀眾,是心甘情愿來買票的觀眾;第三還是觀眾,是看了還想看的”回頭客”的戲迷觀眾,也就是說我們排演的劇目應該像前輩們排演的劇目一樣可以常年演出,百看不厭。而不能動用國家巨資,只演出一兩場,去做做應景文章就算完成了任務。否則,不僅給國家的資金造成嚴重浪費,也破坏了京劇在觀眾中的影響力,使之久振不興。
我們經常听到有人發問:今天排演的一些劇目為什么就沒有我們的藝術前輩排演的新戲那么富有生命力,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依然閃爍著絢麗的光彩呢?我說,京劇是以表演技藝為主,不是以燈光布景為主,京劇是演員藝術,不是筆墨藝術,也不是裝飾藝術,如果我們不在表演上下大功夫,而在几片布景上下大功夫,花費巨資,要這樣的戲歷演不衰,又怎么可能呢?只有按京劇的藝術規律辦事,像前輩們那樣堅持”移步不換形”才有出路。
四十年的艱辛,使人大徹大悟,為了父親留下的這一份藝術資源,使之發揚光大,我將盡力而為,鞠躬盡瘁。梅葆玖(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