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全面換發國民身分證作業是否需一併進行指紋收錄建檔作業,曾引起全國各界爭議;究竟能否於明年順利換發,還不確定。不過,台北市政府戶政單位收錄指紋的便民試辦作業,經調查顯示,民眾多認為相當成功、便利,市府已編訂預算,決定明年推廣全市全面試辦。
北市的大安區戶政事務所在去年九月至今年四月間,試辦收納指紋、建立指紋檔作業,昨天在北市戶政日活動中,初次展示試辦成果。除了已建指紋檔的萬餘名市民,目前仍享有免證件辦理各項戶政業務便利之外,問卷調查亦反映,有八成一受訪者認為,指紋建檔大大減輕攜帶證件出門的不便,八成六的人並認為,個人權益未受侵害,反而獲得多一重保障,試辦效果良好。
北市民政局科長艾蕾說明試辦作業指出,北市試辦時先向民眾說明,雖將指紋收錄、建檔,但收納的指紋只使用在戶政業務申辦特定用途上,沒有掃描辨識系統,即無法辨識使用。至於收錄的手指,則以左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兩指為主,排除使用較頻繁的拇指,同時也避免只建檔一指可能出現的風險。
艾蕾說,拜生化科技進步之賜,目前可供身分辨識的除了指紋外,還有眼紋、聲紋、掌紋等;由於每個人生化特徵有不變性、唯一性、不可還原性,同時是人到那裡,就帶到那裡。不過,相關辨識科技發展得最完整、也最為便宜,仍以指紋為首,因此,先進國家使用指紋做為「身分辨識」依據,愈來愈普遍。
亞洲如新加坡、香港、南非、澳大利亞都已採用指紋作為身分辨識的依據;其中,新加坡除了以指紋做身分辨識外,並用來做入出境的管理、社會福利措施的執行更已累積近八年;並沒有傳出嚴重牴觸「人權」事件。
她說,建立指紋檔的身分辨識系統,除了一般公共行政的管理作業,如前述護照、身分證、入出境管理;國內討論不少的警政機關偵察犯罪的用途之外,在商業用途上,也已用在一般公司的門禁、甚至證券交易的安全代碼上,用途相當廣泛。
她認為,根據實際的指紋檔收錄試辦作業,以及亞洲國家以指紋為身分辨識依據的實務經驗來看,「保護人權」與收錄指紋檔間的關係,應該是管理問題,重於「違反人權」問題。因此,台北市才會決定,明年推廣在全市各戶政機構試辦收錄指紋作業。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