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7月6日訊】 几天前,吉林市發現了一張近百年的老照片,這張照片揭開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這座繁華的都市在90年前曾遭受過一次劫難,大火燒了一天一夜,全城的三分之二化為灰燼。
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上,一把火毀掉一個城市的事還是極為罕見的。
全城的三分之二化為灰燼
這是一張泛黃的照片,反映的是過火后的場景,一座房子已被燒得只剩下了一面牆。照片中的人留著長辮子,穿著大褂,大概是因為不知道相机是何物,他們好奇地看著鏡頭;或許他們与這個被燒毀的房子有關,滿臉悲痛的樣子。有几個人在一堆失過火的原木上忙著什么。
吉林市博物館業務館長翟立偉說,這張照片是他前不久在清末吉林巨商牛子厚嫡系孫家做客時意外發現的。該圖為當時北大街一家商號的失火情況,因火勢太大,房子兩端雖有高大的“防火牆”也無濟于事。
這場大火發生在90年前,即1911年5月8日的下午3時,西關迎恩門(今臨江門)里一家飯館失火,火借風勢,附近的几座房子很快也著了起來,人們開始弄來水救火,但根本無法控制火勢,東北至巴虎門,東南至河南街、三道碼頭,北至北大街,縱橫四五里,大火殃及全城,直到第二天晚上才熄滅。
牛家商號得以幸存
吉林巨商牛子厚的“升”字號店鋪大都在北大街,几乎占了大半條街,但在這場大火中卻奇跡般地保存下來,當火勢接近牛家商號及牛宅(今暉春街以西,船營二十五小以東)時,那熊熊烈焰竟越過牛家而去,牛家財產未受到任何損失。
年已86歲的牛世光老先生說,這主要是牛家吸取了歷次火災的教訓,在蓋房時實行“三不露”,在外觀上看不到梁子、檁子、椽子。為防止大火將窗戶、木門烤燃,殃及室內,牛家人丁較多,將很多被褥用水浸濕,擋在窗門上。此外牛家早已“未雨綢繆”,打了很多的水井,購置了滅火水龍,由兩個人壓動水泵,另一個人手持銅質射水槍進行滅火,遂將牛宅和所有的店鋪保存下來。
吉林原來是“木城”
翟館長說,昔日吉林是木材的重要產地和集散地。最初的城牆“結林為柵”,完全用紅松原木密匝匝排列而成,城內的民房、官署多為木質結构,就連街道的路面、陽溝也都用紅松材鋪就。各家各戶取暖做飯,均以木柴為燃料,故每家都備有柴火垛。
吉林城成了“木城”,一旦起火,少則殃及几戶、几十戶,嚴重則危及全城。据史志記載,自1742年至1925年這184年的時間里,吉林城就發生了7次大火,分別發生在1742年、1759年、1763年、1806年、1890年、1911年、1925年,因此也就留下了“火燒船厂”(吉林舊稱叫船厂)的說法。
在這7次重大火災中,尤以發生在1890年5月13日和1911年5月8日的這兩次大火損失最為慘重,關于1890年這場大火,《永吉縣志》記載:“光緒十六年三月二十五日,省城河南街不戒于火,自牛馬行橋南城隍廟左右延及軍府,所有果子樓、街道廳、番役房、電報、稅局、各公所均毀,又值狂風,至午至亥始熄。西至同發本,北至后魚行,東至源升慶,迤南直至順成當、三道碼頭,南北江只剩宋進士炳文一家。災情之重,從來沒有。”
吉林將軍長順上報給朝廷的火災數字為“延燒官民房屋二千余間”并將滅火之功歸為己有,“經長順率屬詣城隍廟虔禱,仰賴神靈默佑,火勢頓熄,轉危為安”。(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