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7月5日訊】 東方网消息﹐近日從法院了解到,詐騙案在本市刑事案件中的比率正逐步上升,并呈現出受害對象多、詐騙金額大的特點,詐騙金額從上万元到上千万元乃至几億元。与此同時,受騙人防范意識不強,受騙后缺乏自省,并產生群體性情緒波動,成為社會秩序中不穩定因素。
今年2月20日,23歲的本市居民張先生在延長中路的電線杆上發現一則招聘廣告,某酒店招高級伴游,月薪20000元;服務員,月薪1800元。張先生根据廣告上的手机找到了一位自稱酒店負責人的“周先生”應聘。電話中,“周先生”簡單地了解了他的情況后,讓他到南京路某酒店大堂面試。張先生赶到酒店門口打電話給“周先生”,“周先生”稱他已在酒店某個地方觀察了張先生,面試已經通過,讓他到交通銀行繳600元押金,存在一個叫“占錦江”的戶頭上。張先生存完錢后再打電話約“周先生”,但“周先生”稱讓兩個服務員來見他,并請張再付200元小費,否則仍得不到工作,張先生始覺上當。無獨有偶。就在同一天,浙江來滬的21歲的麗麗小姐在靠近南京東路的一條街上,也發現了這則招聘伴游、服務員的廣告。她打通了“周先生”的手机,結果同樣未能幸免。僅今年2月,本市就有20多名青年男女上了當,這個“周先生”其實是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江西來滬農民許大安。今年2月5日,他以20元的工錢請打工者為他貼出了三万張招聘廣告,化名“周先生”,騙得12000多元。
今年6月21日,記者在看守所見到了許大安。据交代,他曾在福建被人以同樣方式騙過,因此如法炮制,先購買了假身份證辦妥銀行帳號,再貼出名片大小的廣告坐等受騙者上當。記者從法院獲悉,本市詐騙案呈現多樣化趨勢,有合同詐騙、票据詐騙、貸款詐騙、集資詐騙、信用詐騙、金融詐騙、保險詐騙,還有利用招工、房屋中介、出國中介等進行詐騙。詐騙手段也層出不窮,有“來頭詐騙”:行騙者以各种真假“有來頭的”身份,使受害者信任、傾倒,詐騙錢財;“空頭詐騙”:利用銀行与貿易批發机构以轉帳支票方式向客戶間接付款所形成的時空差,空對空進行詐騙;“改頭詐騙”:以偽造文件、發票、事實等手段,改頭換面進行詐騙;“盼頭詐騙”:用巨額投資回報或高月薪等為誘餌,在人們的期盼中實施詐騙;“彩頭詐騙”:用名目繁多的搖獎、循環得獎等各种賭博得利之“彩頭”誘人上鉤;“甜頭詐騙”:通過“無償服務”、“義務咨詢”等,給受害人先嘗甜頭后詐騙;“噱頭詐騙”:大多詐騙行為都能造出一個“噱頭”來行騙;“指頭詐騙”:常在公共場合施展魔術式的手段造成公眾誤斷,一邊利用指頭上的工夫進行真假調包,詐取錢財;“搭頭詐騙”:多人合作,分工有序搭成詐騙班子;“磕頭詐騙”:利用人們的友情、同情心理騙取錢財;“床頭詐騙”:施展“美人計”,上演床頭戲詐騙錢財。
記者發現,因利益驅動而受騙的人甚多。一起非法集資案中的一批受害人事后回憶說,那批“阿詐里”謊稱他們參与的投資項目利潤頗丰,回報率高,每人的投入可作為預購憑證,一年期滿后有30%的利潤收入,但這一切卻純屬子虛烏有。另一批受害者這樣描述被騙的經過:詐騙者對他們說,在安徽的投資項目,安徽人負責直銷,上海人只回購贏利,既省力又保險。當300万元投資下去后,又傳來“不祥”的消息,當地某領導不簽字;正當這批“投資者”走投無路之際,又傳來柳暗花明的消息,這批資金可改投其他項目。于是,更多的人參加了投資人們疑惑,媒體近年來不斷曝光各种騙案,為什么還會有人屢屢上當?華東政法學院刑事司法系副主任金其高教授認為,就大多數人而言,其親身經歷或者周圍發生的詐騙并不多,因而對騙局不能一眼識破,個別人甚至還有僥幸心理,認為詐騙不會落到自己頭上。而詐騙者一般以非秘密的、非暴力的手段獲取財物,往往運用受騙者趨利心理以售其奸,依靠制造假象以創造條件,從騙取被害人的信任轉入騙取被害人的錢財。司法界人士据此提醒公眾,有利可圖的背后,可能就是陷阱。(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