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7月31日訊】北京青年報 上周,一條“長江560公里近岸污染直接威脅飲水安全多水城市陷入缺水困境”的新華社消息,紛紛被各大媒體轉載。7月29日,又一條類似消息:“南水北調江蘇段水質堪懮,如不大力整治,長江水即使輸到京津也是廢水”見諸報端。我們的母親河到底怎么了?是法律沒有給她足夠的保證還是麻木的儿女已經听不到她的呻吟?本期法治專題版特約剛剛從“中華環保世紀行保護長江生命河”采訪一線歸來的記者李斌作詳細報道。
今年是我國《水土保持法》實施十周年,1989年12月26日施行的《環境保護法》也有十几個年頭。從5月底起,由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近20家新聞單位組成的“中華環保世紀行保護長江生命河”記者團從上海崇明島出發,沿江而上,對長江沿線的水土保持、環境狀況進行采訪。
無語東流的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全長6300多公里,流域面積180万平方公里,橫跨我國西南、華中、華東三大經濟區。長江養育了4億多華夏儿女。長江的安危,事關全中國的安危。一路走下來,記者卻發現,水土流失、環境污染等几大問題正困擾著這條流淌了數百万年的母親河。
水土流失令記者團目瞪口呆
實施十周年的《水土保持法》明文規定:修建鐵路、公路和水工程,應當盡量減少破坏植被;在鐵路、公路兩側地界以內的山坡地,必須修建護坡或者采取其他土地整治措施;工程竣工后,取土場、開挖面積和廢棄的砂、石、土存放地的裸露土地,必須植樹种草,防止水土流失。在山區、丘陵區修建公路,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中,必須有水土保持方案。
繼中下游的洪水之外,水土流失被專家稱為長江的兩大“心腹之患”之一。因此,7月份從湖北宜昌進入上游之后,記者團格外關注這一問題。
裸露的坡面、崩塌的岩體、隨意堆放的砂石和棄土、漫山遍野的坡耕地……7月19日,記者團從涪陵前往重慶,進入從涪陵到重慶的渝涪高速公路后,眼前的一切讓記者團“目瞪口呆”。僅憑肉眼就能看見,由于水土保持設施匱乏,公路上已經發生多起滑坡事故,對公路行車安全构成較大威脅。
投入近50億的渝涪高速公路分三期建設,一期工程于1998年就已開通,工程于2000年12月20日全線通車。這一全線通車已7個多月的高速公路,破開的山坡絕大多數裸露著,紅色土壤上清晰可見雨水沖刷的痕跡。山坡大都坡度偏高,有的接近垂直角,望之岌岌可危。高速公路主要的護坡措就是一面低矮的擋土牆,擋土牆上,是從坡面上滑落的碎石和土壤。
“這是一個水土流失的典型案例。”全國人大環境与資源保護委員會研究室尚莒城處長說。
為進一步了解詳細情況,在“大部隊”按照當地政府安排進行采訪時,我們新華社一行4人組成一個小分隊重返高速公路,目標迅速“鎖定”渝涪高速公路58公里處的塌方。
58公里處南側搭起了路障,雙車道變成了單車道,不出50米就有兩處較大面積的滑坡,20多個工人正在把地上的砂石往兩輛卡車上裝載,一個工人在半山腰上用鐵千在敲擊石頭,坡面上是一道道鐵千痕跡。
現場施工負責人彭慶中介紹,6月初的一場大雨誘發了這場滑坡,几千方砂石頃刻間倒下,勢如破竹般地“沖破”擋土牆和排水溝,沖上了路面,影響交通安全。第二天,重慶交通工程開發公司的人赶到現場進行清理,清除坡面上大量仍可能隨時滑落的砂石。兩個多月共清理掉6000多方砂石。
“我們已經投入了30多万元,最多時人員達到四五十。工程還有一個星期左右結束。”彭慶中說。据悉,沿高速公路從華山隧道至重慶長壽的30多公里,迄今已發生3起滑坡事件,另兩起的地點分別位于高速公路52.6公里處和62.2公里處。
棄土直接沖進長江
《水土保持法》明文規定,建設項目中的水土保持設施,必須与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情況遠非滑坡那么簡單。記者在公路上還發現,公路約50公里處,十几輛卡車一字排開,正在向南側的一個溝渠傾倒棄土;鐵山坪隧道東口南側,也堆放著大量棄土。
“開發建設項目造成的水土流失往往面積不大,但強度極大,危害嚴重,治理恢复極為艱巨。”隨行專家說,“水土保持法早有規定,廢棄的砂、石、土必須運至規定的專門存放地堆放,不得向江河、湖泊、水庫和專門存放地以外的溝渠傾倒。”而在這里,有法不依的現象絕非個別。記者在重慶涪陵區了解到,319國道涪陵段29公里的改造,也是在沒有做水土保持方案的情況下先期開工的。專家指出,我國人為造成的水土流失中,公路部門要比鐵路、水電工程更嚴重,渝涪高速公路絕不是一個單獨的現象。
記者團向官員“發難”
7月20日上午,在重慶市的情況介紹會上,記者團打破先匯報后提問的常規,改為由記者直接提問,記者第一個就高速公路的問題“發難”,負責公路建設的重慶市交通委員會有關負責人卻回答得支支吾吾,不斷辯解。
會后,重慶市交通委員會主動提出要盡快和記者團再次進行溝通。當天晚上,在會議室里,記者團和重慶市交通委員會的政府官員進行了對話。交委會的有關負責人搬出交通部的一些規定來向記者團“解釋”。
“究竟是部門規章大,還是全國人大通過的法律大?”
在記者團的反复追問下,交通委員會的負責人終于表態今后要加強水土保持工作。
重慶市水利局張崇慶處長說,水利部和交通部曾聯合下發了在公路建設項目中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但這份文件到了當地,卻因种种原因沒有被聯合轉發,結果只有水利局一家獨自轉發了這一文件。
据悉,到2005年,重慶市公路通車里程將從目前的2.9万公里發展到3.2万公里,高速公路將從232公里發展到680公里。
“觀念如果不改變,法律意識如果不具備,渝涪高速公路的情況還將繼續重演。”專家指出。
數千万人無法再飲長江水
《環境保護法》第十六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采取措施改善環境質量。
第二十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環境的保護,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鹽漬化、貧瘠化、沼澤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滅絕以及其他生態失調現象的發生和發展,推廣植物病虫害的綜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及植物生長激素。
第三十二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威脅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時,必須立即向當地人民政府報告,由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或者減輕危害。
雖然水土保持是這次采訪活動的主題,但是記者團的視野早已超越了這一界限。母親河的點點滴滴,尤其是水質污染更加引起了記者們的關注。
多年前,長江正在變成黃河的警告就曾經讓無數中國人感到震惊,然而,震惊之后就沒了下文。
而今當記者沿江而上,從入海口到武漢到重慶,一路親眼目睹這條母親河時,心情卻無法不感到沉重。長江水利委員會在1990年的調查表明,全長6300多公里的長江,已經在沿岸主要城鎮形成了至少560公里的近岸污染帶,數千万人口的“飲水安全”受到直接威脅,一些水資源丰富的城市反而陷進“缺水”的困境。
在長江重慶万州段,記者乘水文船采訪時發現,沿北岸分布的20多個排污口,每天將這座城市40多万人口產生的大量生活污水直排入江。北岸聳立百尺的危岩上,一個個排污口猶如瀑布一樣傾瀉而下,蔚然形成一道奇特的風景。据悉,万州正在籌集資金建設水庫,以為40万人提供新的飲用水源。
和万州一樣,長江沿岸主要城鎮都面臨著同樣的難題。長江水利委員會水資源保護局1992年的調查表明,上海、南京、武漢、重慶、攀枝花等21個城市被調查的790公里江段中,已形成約560公里的污染帶。
“隨著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長江水質近年來呈現惡化趨勢,估計現在的近岸污染帶要遠遠高于1992年的調查結果。最近,我們將馬上進行一輪新的調查。”長江水利委員會水資源保護局局長翁立達說。
長江干流近岸水域是沿江城鎮的主要水源地。据悉,沿岸的近500個取水口均已不同程度地受到岸邊污染的影響。不少城市被迫采用江心取水辦法以改善飲用水質量。一些本來水源丰富的地區已經被質量性缺水所困擾,不得不舍近求遠,花費巨資尋找第二水源地,或者大量開采地下水。武漢、南通等地多次出現水厂因水質污染而被迫停止供水的現象。
“雖然直面長江和嘉陵江,但是山城實際上是一個被水所困的缺水城市。”重慶市環保局水環境保護處廖世國副處長直言不諱,“重慶市主城區的飲用水源水質狀況較差,達標率低于國家標准。”
重慶市環保局的一份調研報告指出,重慶主城區江段尤其是嘉陵江主城區江段,受城市污水的影響突出,水質相對較差,重慶主城區、涪陵和万州等城市江段近岸水域已形成累計14公里長的超標污染帶。
專家指出,長江流域是我國經濟發達地區,但在水污染治理投入方面卻長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城市污水處理率低成為長江近岸污染帶形成的重要原因。僅以湖北為例,集中污水處理率只有11%,大量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不僅造成環境污染,而且給城市供水帶來極大困難。
近岸污染帶,只是長江污染的一個縮影。專家發出警告,盡管長江水質目前總體上還算良好,但是總體趨勢正趨于惡化,具體來說是:小支流及流經大中城市的較大支流常年遭受污染,大多數大中型支流呈間續性污染,干流岸邊污染帶在延伸。1999年長江流域3万多公里的河長中,4類以上的河段占總河長的20.8%,對于這么一條大江來說,20%的江段水質為3類,已經是一個令人警醒的惊人數字。
長江不是下水道!而長江不是下水道,又能是什么呢?
三峽水庫會是一庫清水嗎
《環境保護法》第十九條規定,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必須采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
第二十六條規定,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与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隨著2003年6月蓄水期的臨近,三峽庫區,無疑成為這次“長江行”活動記者們關注的一大焦點。
根据國家要求,到2010年,重慶三峽庫區總體水質要達到二類,城市江段要到三類。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盡管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多、環保投入不足、水土流失嚴重等原因,重慶市水環境惡化的趨勢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如不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到2010年,三峽庫區總體水質不可能實現二類水質的預定目標。
采訪中,專家們几乎一致認為,隨著三峽庫區移民遷建安置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三峽庫區環境壓力日益加大,環境形勢將更加嚴峻。
環境評价結果表明,在上游背景輸入以及重慶市排污總量不變的情況下,三峽水庫按175米蓄水時,重慶主城區江段控制點污染物濃度比建庫前升高34.5%,長壽江段升高117%,涪陵和万州江段升高573%。
由于沿岸城鎮排污負荷的增加,長江干流重慶城市江段水質將超過三類水域標准,干流其余江段水質將超過二類水域標准。重慶主城區、長壽、涪陵、万州的岸邊污染帶將變長變寬,泥沙淤積后的重金屬沉積和水上交通產生的油污染等,將使水污染成進一步加重趨勢。
“和全世界其他大型水庫不一樣的是,三峽水庫上游有一座近3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更別提云南、貴州、四川等省的眾多人口。”重慶市環保總局水環境保護處副處長廖世國說,“因此三峽水庫在環境保護和生態安全等方面自然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雖然近年來在水環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重慶市的水體污染仍然較為突出,水環境形勢仍然嚴峻,主要表現為兩點:
第一、污染物排放量大,處理率低。据統計,600多公里長的三峽水庫,排列著130多個排污口,去年重慶市廢水排放量近13億吨,其中工業廢水處理率為90%,達標率80%;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僅為7.4%;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71%;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僅為7.3%。
在重慶市万州區記者了解到,盡管城市污水處理厂已提上議事日程,但力度不夠,到目前為止,處理厂仍停留在前期工作階段,如不加快進度加緊建設,到成庫時,污水處理厂仍未建成,生活污水仍將不斷流入水庫,水質將受到嚴重污染。盡管重慶市已經規划到2005年在庫區建設21座污水處理厂,但截至目前,大都仍是“紙上談兵”。
第二、長江及其支流水污染較重。去年對長江、嘉陵江、烏江水質檢測結果表明,“三江”大腸杆菌、總磷、化學需氧量、非离子氨、石油類等9項指標出現超標,其中大腸杆菌、總磷、化學需氧量超標比較普遍。“三江”23個斷面中,有5個城區斷面屬于4類水質。由于各大中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排放,使城市江段的污染較重,出現明顯的岸邊污染帶,致使城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較低。次級河流和部分湖泊富營養化趨勢明顯。据對68條次級河流的監測,有63%的監測斷面不能滿足水域功能要求,部分次級河流水質為劣5類。
重慶市環保局局長張紹志說,三峽工程建成后,將對重慶的水環境帶來影響,水污染問題將日趨突出。庫區將由流速快、流量大的河川變成流速變緩、滯留時間長、回水面積大的河道型水庫,水體稀釋自淨能力減弱,水環境容量降低,在排污量不變的條件下,水污染物濃度加重。
三峽庫區庫底清理問題日趨緊迫。記者在庫區采訪時發現,包括衛生防疫清理、建筑物清理和林地清理在內的庫底清理工作目前仍未被大多數區縣列入工作日程。
“有關庫底清理方案偏重于解決水庫蓄水后的衛生防疫、航運等問題,是一個低標准的方案。”廖世國說,如果按照這一標准實施,三峽水庫到2010年水質將不可能達到二類。
船舶和農藥、化肥污染問題也不容忽視。三峽庫區船舶年產生活垃圾約3万吨,其中入江8000吨,船舶生活污水、糞便年產約1800万吨,含油污水40万吨,排放化學需氧量6000吨,石油類100多吨,三峽庫區農藥化肥污染、水產集中養殖污染、鄉鎮企業污染等也較為突出,加大了水體污染負荷。
“隨著大量移民遷建安置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庫區環境壓力日益加大,三峽工程建成后,庫區水環境容量降低,環境形勢更加嚴峻。”陳光國說。
從污染物排放到干支流污染,從庫底清理到船舶農藥污染,從森林覆蓋率到水土流失,三峽水庫面臨著重重夾擊。
長江在呻吟!我們的母親河在呻吟!長江正在變成第二條黃河,正在變成沿線城市的“下水道”和“垃圾場”。長江“災難”正沖破法律底線,這是每個中國人都不能漠然視之的現實。 (博訊)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