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闖入百老匯的華人—王洛勇暢談闖蕩心得

人氣 12
標籤: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7月30日訊】第一個成功闖蕩美國百老匯的華人演員王洛勇目前正在北京參加話劇《孔乙己正傳》的排練。記得其貌不揚的他第一次出現在媒體面前時,穿了一件極普通的T恤,腰間還挂著一個早已過時的腰包。如果沒人介紹,你肯定不會知道他就是那個在美國音樂劇《西貢小姐》中擔當主演并演出上千場的人。但与眾不同的是,他強烈的自信和單純的熱情讓他一下子從習慣表面的寒暄和熱鬧、其實早已給心靈穿盔佩甲的藝人中間脫穎而出,他的眼睛里燃燒著熱情,也給麻木的演藝圈注入了活力。

  問:當年是什么原因促使你要去美國的百老匯闖蕩?

  王:首先是對戲劇的痴迷,百老匯畢竟象征著世界戲劇的最高水平。再有就是好奇心,在中國的時候听說西方有一部戲劇叫《胡桃夾子》非常有名,心里特納悶,就一個老鼠夾子的事能演二十年經久不衰?特別想親眼見識一下西方人是怎么搞戲劇的,為什么他們搞的戲劇能連演几年而我們的戲劇卻達不到這個水平。

  問:在百老匯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勤奮与天賦對于你哪個更重要?

  王:非要選一個的話,那就是勤奮。你再有天賦不努力,一切都等于零。我其實是自認很笨的人,從學英語就能看得出來,好在我還是比較努力。為了學好英語發音,我首先在嘴里咬軟木塞,后又咬硬木,最后干脆咬石頭,后來這塊石頭的所有棱角都被牙齒咬得變圓了。為此,我還給自己訂了個嚇人的計划:3年干別人30年的事。除了睡覺以外,平時無論干什么都爭取跟人搭上話,越是陌生人就越來勁,完完全全扔掉面子,放開膽子試驗學到的單詞,直到人家怀疑我是不是有精神病為止。

  問:百老匯戲劇概念与中國戲劇在運作机制上有哪些不同?

  王:百老匯首先是商業,其次是藝術,但沒有藝術价值的東西在百老匯生存下來的可能性几乎為零。任何想在百老匯謀求發展的人,如果沒有真本事和不屈不撓的勁頭,根本別想敲開它的大門。每一場演出,既是一次重复,更是一次全新的制作,沒有人能躺在成功簿上睡大覺,哪一場演砸了,全劇組過去的一切就很可能前功盡棄。百老匯戲劇的產生完全可以視作是一种工業化的生產,例如劇本的產生是要經過嚴格的順序才能形成,首先是一個30秒鐘可以說完的故事,再就是要出一頁紙的故事梗概,然后是形成一個4—7頁的故事大綱,最后才是劇本產生。還要請几百名普通觀眾听演員站在舞台上朗讀台詞,然后根据觀眾的意見修改劇本。但這還不是最終的劇本,演員進入排練狀態時,劇本還要深加工,不斷修改,每一次修改過的紙的顏色都不同,以便演員、導演、制作人都很清楚工作進度、劇本修改后的最新狀況。演員背台詞的概念也很獨特,我剛到美國去劇院面試,導演遞給我劇本問”多少時間,台詞可以背下來”,”三個月”,導演搖頭說”不行”。后來我才明白每次面試都遭拒絕的原因,在百老匯演戲劇一般要求几天就背出個大概意思,在排練過程中台詞還要經過多次修改。

  問:您的表演已融入了很多西方技巧,這次飾演孔乙己這個中國近代歷史人物,你在表演上將會怎樣處理?

  王:我在百老匯戲劇表演中為了增強觀眾對人物的視覺和听覺效果也糅進了很多中國傳統表演技巧,例如京劇中的亮相、轉身、白口等,孔乙己是一個大家听說過沒見過的人物,演出來難度還是很大的。我會從人物的每一個細膩處入手,一個手勢、一個表情,仔細推敲。在表演上只要合适,我會考慮加入一些西方的表演方式,相信會給觀眾一种獨特的感覺、一個嶄新的空間。(北京晚報)(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陳沖出演新加坡首部科幻大作 (4/4/2001)
  • 相關新聞
    《營業中》花蓮開店試營運 姚元浩遭遇試菜失敗
    曾移植肝臟 《花邊教主》女星米歇爾死因出爐
    《夜魔俠:重生》影評:反派當選市長 盲人英雄有新難題
    史嘉蕾登《時代》百大人物 克里斯伊凡尊稱她為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