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7月25日訊】隨著一根直徑2毫米、長9厘米的帶孔骨針的出土,浙江又一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蕭山跨湖橋遺址終于揭開了神秘面紗。
据東方网報道,跨湖橋遺址位于杭州市蕭山區城廂鎮湘湖村,屬于山前濱河(湖)型遺址,此次發掘的是遺址的生活垃圾場。從這里出土了數十件石器,上百件骨木器,數以千計的動物殘骸以及不計其數的陶片,對于有效發掘面積僅300平方米的一塊地方來說,數量可謂蔚為大觀了。出土的陶器上普遍發現的彩繪、刻畫、鏤空等裝飾題材与裝飾風格具有十分明顯的個性特征。本次發掘的位置在跨湖橋遺址的東側邊緣,這里實際上是先人的一個垃圾場。
現場可以看到,骨針呈深褐色,表面非常光滑,針尾還有一個針孔。考古隊蔣樂平隊長拿著這根骨針愛不釋手,他說,這根骨針估計是當時人們縫制衣服的工具,從制作工藝看,足以与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浙江第一針”媲美。
從出土的古鏃、古梭、骨哨等工具看,古人已經完成了漁獵經濟“再生產”的自我實現。另外,遺址中還發現了几件骨耜,這一因河姆渡文化而聞名的農業生產工具,在這里裝柄采用插裝法,不同于河姆渡時代的捆裝法。
据初步測定,跨湖橋遺址距今約七八千年,考古專家對這處很有自身特點的遺址頗感“陌生”,它与河姆渡遺址沒有明顯的延續性,可能是与河姆渡平行的一類文化遺址。考古隊長蔣樂平說,跨湖橋遺址如果發現及時,或許能与1972年開始發掘的河姆渡遺址交相輝映,我們對浙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認識基礎可能會更堅實些,認識的視野會更闊大些。
跨湖橋遺址的發掘,已對浙江新石器時代文化体系的認識產生了沖擊,專家同時強調,最終的結論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得出。
骨耜是因河姆渡文化而聞名的農業生產工具,在這里裝柄采用插裝法,不同于河姆渡的捆裝。
為了保護好這只葦編的畚箕,干脆連泥都一塊儿挖來了。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