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6月21日訊】 中國環境灾難早已達到無以復加之地步,人們早已見怪不怪、麻木不仁。但近日媒體上出現奇迹:“中國的二氧化碳排量迅速下降!”消息來自中國,造成轟動效應却來自美國。美國加州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發表報告,稱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比九十年代中期下降17%,而在同一時期中國GDP增長36%。美國能源部則轉述中國資料,驚呼“儘管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中國過去四年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都在下降。儘管那些資料未必準確,但專家認爲,中國的確在經濟擴張時期扭轉了污染加劇的趨勢。”
就連一向客觀冷靜的多維新聞社,也在轉載消息的同時,情不自禁地冠以如下引言:“美國總統布希在批評京都氣候變化公約時﹐說它的‘致命弱點’就是把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置于二氧化碳排放量限制之外。但美國發表的資料却證實﹐儘管中國經濟保持快速增長﹐但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自九十年代中期以來却下降了17%。”
可以想象,經過了這樣一番“出口轉內銷”,大陸官民在聽到這一輝煌成果後,將會産生何等的自豪!
報道稱:“中國能源專家說﹐八十年代之前﹐中國能源消耗增長是經濟增長的1.6倍,但過去二十年來﹐能源消耗增長只有經濟增長的一半。”——其實,這幷不是新聞,不過是多年前的老數位。只不過老美加以承認,再適逢布希政府失信拒簽“京都協定”,遂形成如此“轟動效應”。布希推翻克林頓政府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之承諾固然有失大國風範,但網友諸君恐怕也很難相信中共政府就會秉持君子之風。
智力測驗:
——“即使中國沒有受到國際條約的約束﹐但它已經爲减少全球排放量做出了實質貢獻。”(紐約時報駐北京記者康銳)——你相信嗎?
——八十年代前期,中國能源消耗是經濟增長的約1.5倍,爲全球最浪費能源的國家。十幾二十年後,此數位一躍爲0.5,用何博傳先生的話來說,就是“比先進工業國的技術水平還要高出1/3!”——你相信嗎?
答案:相信不相信都錯。
中國的單位産值能源消耗——亦可粗略視爲單位産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幷非標題所誤導的排放總量)——確實有下降趨勢,但其中另有隱情。
看來,我們首先需要重申一個官方經濟學界也承認的基本事實:中國企業運作模式一直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産出。特別是在高速增長時期,企業爲完成利潤指標,不計成本,不講消耗,不管污染,不求質量,單純追求擴大再生産。也就是說,中國的高速增長是與高消耗高污染相聯繫的。一直到八十年代末,中國的單位産值能耗仍高踞不下。1988年每萬美元産值能耗(噸標準煤/萬美元産值),低收入國家爲5.3,中等收入國家爲9.81,高收入石油出口國爲5.39,高收入工業國家爲6.00,而中國則高達23.73!——幾年之間,事情竟然天地翻覆?
那么,這“猫膩”竟在何處?
過去我曾與普林斯頓經濟學家程曉農先生討論,秘密大約隱藏在以下幾處:
●從獨尊重工業到走上經濟“輕型化”的發展道路,能源消耗廢氣排放自然大幅度减少。但不能把這種調整過程中出現的能耗下降確認爲一種正常的長期的經濟現象。事實是,目前輕工業生産力已嚴重過剩,消費品市場已嚴重飽和。一個大國,長期聽任重工業解體將有嚴重後患。
●國有企業大批破産、停工。耗能大戶都垮掉了,能耗和污染自然下降。但大企業紛紛倒閉是灾難而不是成就。
●鄉鎮企業高速發展。本來鄉鎮企業技術設備落後,能耗高,污染重,但統計時,這一塊實際上很難準確。經濟學界一般認爲,鄉鎮企業的能耗與污染是低估的,而産值則是高估的,因爲這有關地方官員的政績。
●對中國工業增長貢獻極大的外資,大量投入沿海來料加工式的加工業和房地産業。前者耗能極少,後者泡沫産值極高。(房子蓋起來了,不能算“泡沫”,也消耗了能源;但前面“炒”的那幾次,利潤極高,除了一部分揣入個人腰包,剩下的都計入了産值。再加上國內龐大的“炒”房地産資金,“泡沫産值”的成分極大,但能耗、污染極小。
也許秘密還沒有完全揭破,但對于我們的“智力測驗”大致已經够用。
當我們回過頭再看中國官方學者的大言不慚、志滿意得,是不是顯得有點滑稽?——“我們在提高能源效率方面已經取得世界最好記錄。但我們面臨的挑戰是:我們能否給予人民一個可以接受的生活方式﹐同時又解决氣候變化問題﹖”
——如果中國工業全部關板,烟囪全都不冒烟了,我們還將取得更加輝煌的“世界紀錄”,幷對緩解全球氣候變暖作出更加偉大的貢獻!
2001年6月18日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