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7月20日訊】 中國與俄羅斯在十六日簽署「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這項條約包含了兩國廣泛議題和國際事務的合作原則,並且重申兩國支持反彈道飛彈條約,反對美國的飛彈防禦計畫。在此之前,江澤民則透過與美國總統布希的電話交談,強調要改善中美關係以及確認兩國具有共同利益。
中國與俄羅斯長期以來處於競爭關係,毛澤東時代中俄決裂後兩國的關係更加緊張,雙方在邊界都部署了強大的軍力,甚至曾經發生武裝衝突。直到兩國分別進行改革開放,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觀。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前夕,戈巴契夫訪問北京,象徵中俄兩國關係正式解凍。葉爾辛時代,中俄雙方進一步建立了夥伴關係,乃至日前簽訂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然而,中俄兩國之間的潛在矛盾並未從此消弭,他們對與歐美國家發展關係也各行其是。美國副國務卿阿米塔吉就指出,「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主要是中俄兩國提高彼此的國際地位。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包潤石也表示,中俄條約屬於友好條約而不是同盟條約,而且美國認為中俄維持良好關係非常重要。前蘇聯瓦解之後,為了建立新的國際秩序,美國希望前東歐共產國家和俄羅斯,能夠逐步融入北大西洋公約體系,讓俄羅斯未來成為歐美國家的合作夥伴。而經濟改革已經無法走回頭路的中國,美國則希望引導其逐漸接受國際社會規範,並且啟動國內政治改革列車。
從這個角度來分析「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內容,雖然俄羅斯照本宣科中國主權範圍及於台灣,但其對台灣可能造成威脅之處還是在於間接強化中國武力威脅台灣。但就中國近年來的對台策略調整來看,中國在追求併吞台灣目標的作法上,也出現一些值得注意的變化。首先,在中國眼中「武力還是硬道理」,一方面以二位數成長的國防預算加強軍事現代化,一方面絕不承諾放棄對台灣使用武力。其次,一九九六年飛彈危機之後,中國改從華盛頓下手對台灣施壓,從而在柯林頓口中獲得「新三不」承諾。再者,近一年來台灣經濟明顯衰退,中國加強對台灣施展經濟統戰,企圖由之瓦解台灣抗拒中國併吞的能力。
中國對台灣的種種策略雖然有所調整,但整體形勢演變對台灣也有不少正面影響,絕非親中人士和統派媒體所鼓吹的失敗主義論調那般悲觀。相反的,自從今年一月布希政府上台之後,美國政府迅速矯正過去向中國傾斜的政策,除了默認放棄柯林頓的「新三不」政策,以及出售台灣一九九二年以來最大宗的先進防禦武器,布希本人更親口強調,如果中國攻擊台灣,美國將採取一切可以幫助台灣自衛的行動。而日本小泉政府上台後,也打算對總體國家安全政策有所調整,最近中日貿易摩擦愈演愈烈,日本也研擬自明年起大幅削減對中國的政府開發援助。
以上的國際形勢演變,很明顯與冷戰時代不同,台灣當然不能以冷戰思維因應。但只要對台灣安全以及區域穩定構成最大威脅的中國不改變僵化作法,台灣確保國家安全之道仍在於與民主國家共同致力於維護台海和平。因此,最近陳水扁總統表示我國國防政策仍維持「防衛固守、有效嚇阻」原則,呼籲相關國家協助和平解決兩岸歧見,以及美、日、台面對共同威脅應當分工研發飛彈防禦系統,還有前總統李登輝指出美國應協助台灣發展經濟,鞏固台灣做為國際在亞洲的自由貿易基地,避免中國採取任何經濟策略拖垮台灣,確實有其深遠的考量。
但是,台灣就是有些親共親中人士和統派媒體,刻意誤導台灣人對國際形勢的判斷,把「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誇大成台灣的催命符,他們也刻意漠視兩岸問題的癥結在於中國不願對等看待台灣,以及不斷擴充其「以武逼降」的軍備,本末倒置地說台灣的真正安全不在於武器裝備,也不在於依靠某個強權,而是要與對岸啟動對話與和解。當然,他們要求台灣接受中國的「一中原則」,以做為雙方對話與和解的前提是不在話下的。大家只要看看,他們近來如何製造台灣人對「一國兩制」支持度上升的假象,就可以知道其處心積慮的就是「以投降換安全」。
過去的經驗顯示,台灣的生存發展之道,是隨時因應國際形勢變化正確回應。不過,台灣維護主權地位、追求自主前途的原則,是不會改變的。尤其是,經過十餘年的民主改革,台灣已經成為不折不扣的民主國家,其生存發展與民主國家、自由世界休戚與共,軍事安全如此,經濟安全也是一樣。少數向中國傾斜的人為了擁抱中國而扭曲國際現實,公然充當中國併吞台灣的馬前卒,還批評台灣政府依靠強權,除了想讓台灣在軍事防禦上徹底繳械,還想讓台灣經濟在鬆綁戒急用忍後進一步操縱在中國手裡,聽信這種謬論,台灣不走向窮途末路才怪。(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