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14日訊】 國民党主連戰上午指出,兩岸僵局持續甚至加深,很大的原因是民進党依持「悲情意識」,并利用地域与族群的悲情訴求,包裝它對權力的追求,激湯海峽對岸狹隘的民族主義,使得彼此更加疑慮、更加不信任。連戰呼吁政府盡速凝聚自身及全民的共識,統一本身對外的發言,避免激發任何情緒的用語或文字。
据東森新聞報報導,連戰是在參加新世紀兩岸關系研討會,應邀發表演講時,作上述表示。對于兩岸關系新世紀的愿景,連戰明白指出,「內去統獨、外造和解、兩岸共榮、迎向世界」。
連戰強調,如果廿世紀是獨裁与民主對決、共產与反共拉鋸的世紀,那么廿一世紀就是比智慧、比競爭力的世紀。我們今天在台灣固然立足本土,但必須也要結合大家的力量,為中華民族在廿一世紀打開一條活路。經過五十年的胼手胝足,我們終于有能力,改變台灣在地緣政治上邊陲的地位;但關鍵是我們究竟要選擇逐漸切斷中國大陸的關系而只在台灣獨善其身,或愿意胸怀大陸,為全体中國人奠立長治久
安的制度。我們認為不應妄自菲薄,而應為歷史交付給我們這個新契机而感到驕傲,因為我們將成為未來華人社群主流价值的領導者,為下一代中國人開創出更璀璨的文化。
對于兩岸關系的停滯不前,連戰認為,要走出這一步,首先當然就必須設法打破當前的兩岸僵局。他表示,追根究底地說,當前兩岸僵局最大的症結根源就是彼此互相不理解、不諒解与不和解。兩岸人民雖然同文同种,但是最近一百年來各自的生活經驗、思想歷程与經濟發展卻在兩條几乎全無交集的軌道上進行。
連戰說,一百年不是一段短時間,而偏偏在這一百年中兩岸人民都生活在侵略、內亂或對峙的緊張狀態中,各自深陷于自己的「悲情意識」而不自覺,以致完全不能理解一海之隔的同胞內心的情境。事實上,「悲情意識」讓雙方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對方。雙方由過去的軍事衝突、今天的外交爭奪、与种种政治語言上的斗爭,更使彼此感情層次的不理解,升高為理性層次的不諒解,導致兩岸對抗半世紀,迄今仍是分治國家中尚未達成和解的唯一案例。
連戰表示,很不幸地,我們看到兩岸僵局不僅持續,甚至加深,很大的原因就是雙方的「悲情意識」深化。民進党依持「悲情意識」,并利用地域与族群的悲情訴求,包裝它對權力的追求,但它的悲情訴求也恰恰激湯出海峽對岸狹隘的民族主義,使得彼此更加疑慮、更加不信任。
連戰建議,要打破當前僵局,建构兩岸長遠和平的基礎,必須兼顧感性与理性層次。在理性層次,所謂「一個中國」問題、「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九二年共識問題、乃至經貿文化交流問題等等,正如過去在省籍融合,統獨休兵的立場上,從未搖擺,國民党對「一個中國」或「一中各表」的立場也是始終如一。目前兩岸在諸多重大議題上仍有爭議,這些爭議必須耐心尋求解決方案。
至于感性層次,雙方必須從「同情的理解」開始入手。在台灣方面,應体悟歷史的深意,執政者尤其不宜自稱「類似中國人」,或玩弄文字游戲,造成情緒上的刺激在大陸方面,同樣不能睜著眼假裝「中華民國已經消滅」,也不應在各項交流活動中,處處以中央自居。在相互對待上,縱使不能憂喜与共,也應避免喜人之憂、憂人之喜。
連戰也把矛頭指向甫執政的民進党民進,他表示,海峽兩岸的中國人目前正享受歷史上最繁榮与安定生活,所以悲情意識的存在完全沒有必要。兩岸同胞都應早日走出悲情意識,尤其要盡快拋棄部分人士刻意營造的悲情訴求。只有從情感上与認識上跳出廿世紀的悲情,我們才能共同迎向廿一世紀無限寬廣的未來。在這問題上,他尤其有信心,因為台灣地區的二千三百万人民本來就生活在一個比較民主開放的
社會,希望期待執政者從今而后,「少一點悲情,多一點務實,少一點意識形態,多一點宏觀藍圖」。
最后,連戰也表示,從今年元旦開始,執政當局內部似乎有一些自我檢討的跡象。如果這是真的,相當可喜,但不希望這又是「變來變去」的一變。
連戰強調,為了社會的安定和諧与台海的安全和平,他必需明白指出,在兩岸問題上,政府今天應該盡速凝聚自身及全民的共識,統一本身對外的發言,避免激發任何情緒的用語或文字。連戰建議執政者必須要有更大的包容与更具前瞻性的決策思考,以多元文化的深層結构為基礎,對內融合省籍、消弭統獨,對外消除海峽雙方疑慮,緩和台海局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