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7月19日訊】 三面紅旗:
在1958年前後,中國提出了三面紅旗。其一是“總路線”,具體說是“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其二指大躍進,所謂“趕英超美”,“一天等於二十年”。現在看來願望是好的,但浮燥得實在可以,由此可以想見“畝産十萬斤”是如何出籠的。其三是“人民公社”。其本質是“政社合一”,即政權機關和生產合作社結合。既管政治,也管經濟及其他差不多所有事務,或者說是政府包下了一切,可以說是中國大政府格局的初現。
三級所有:
自58年大躍進後,我國很快實行了公社化,當時在縣以下有公社、管理區、生産大隊、生産隊四級。在我們一帶,公社的建制比“撤擴並”後目前的鎮要小,(但從黑龍江一些地區看則相當於鎮。)大致相當於現在的鄉,而大隊則相當於現在的村。兼有政權和領導生産的多種功能。(在黑龍江的合江地區,所謂的一級政府----“革命委員會”是一直建到生産小隊的。)在“暫時困難”後大隊和公社中間的一級“管理區”漸漸取消。由於層次多,特別是當時“跑步進入共産主義”和“共産風”等大環境影響,農村經濟分配上問題較多,即所謂幹部的“懶、讒、貪、占、變”問題。中央就定下了“三級所有,隊爲基礎”的政策,以生産隊也稱小隊爲基本的經濟核算單位。當時有幾個很出名的中發文件:“農業發展綱要40條”、“23條”。後者就是專門針對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指導文件。要瞭解那時的中國社會不可不看這幾個文件。
四清:
文革前奏之一。始於暫時困難剛結束的1963年。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主要是“清政治,清經濟,清組織,清思想”。早期是清理“三級所有,隊爲基礎”體制下幹部的多吃多占問題(清經濟),後漸偏重於思想政治方面(清思想)。漸漸改稱爲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很快就發展爲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後來就以中共中央的“五。一六通知”爲文化革命開始的標誌。
桃園經驗:
四清運動前期,劉少奇之妻王光美帶工作隊到桃園大隊搞試點。她們所總結出的經驗即稱“桃園經驗”。也是文革中給劉少奇定罪的重要內容之一。
三家村:
文革前的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鄧拓,統戰部長廖沫沙和明史專家吳晗,經常在“北京晚報”上發表文章。一般以“三家村劄記”和“燕山夜話”爲專欄名。內容多爲文史雜論,不可否認其中有藉故喻今的內容。成了文革最先中炮的目標之一。(當然更早更大的目標還是吳晗寫的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
四大:
指文革時期允許、提倡、鼓勵群衆使用的四種權利: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現在看來,這四大並不對仗。大鳴和大放,源於百花齊放之放,百家爭鳴之鳴。前者指各種藝術流派都允許存在,後者指各種學術理論都允許發表。很明顯,這是一種政策。評說一種政策,無非是正確與否,是否真正實行;而大字報和大辯論卻是屬於方式,也就是說,大鳴可以用寫(如論文、大字報)的方法,也可以用講(如討論、辯論)的方法。所以我覺得放在一起還並稱四大自由並不合適。
接班人:
本來接班人的意思是象“共産兒童團歌”裏唱的,是泛指的。但文革期間的這個詞,通常是專指國家領導人的接班人,當時還有接班人必須的五項具體條件。具體人選原來是劉少奇,彭真,後來是林彪,再後來是王洪文。我還記得文革初期,當時軍委四個副主席講話,說明選林彪當接班人的英明。結果是原來的打倒了,新的一個也沒站住。
走資派:
文革專用語之一,意爲“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
資反線:
文革專用語之一,意爲“資產階級反動路線”。
紅衛兵:
最早於1966年五月末出現于北京清華附中。後來由於受到中央文革和毛澤東的支援,迅速蔓延到全國大中學校。當時的含義仿佛是蘇聯的“青年近衛軍”,是保衛毛澤東的紅色衛兵。(我曾遇到有一個被抄物件解釋爲紅色衛生兵,實在是聯想豐富了--一笑)一般是大學生和中學生的群衆組織。開始僅允許紅五類子弟參加,隨著“血統論”的被批判,本來就憋著一肚子氣的其他學生很快就紛紛成立了名目繁多的各種紅衛兵。如北京,出名的紅衛兵司令部就有三個。
破四舊:
首先是林彪等人借用清華附中紅衛兵的話,號召大破四舊。四舊是指“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但實際運用中四舊內涵極廣,從舊書(實際上幾乎就是所有的書了,因而那時差不多所有的圖書館都關閉了)、舊戲(也差不多是全部,因爲實際上只剩下幾個樣板戲還可上演)、老歌(“東方紅”、“我們走在大路上”、語錄歌、國際歌不在此例。)直到宗教迷信,各類文物,乃至菩薩廟宇、古建築造型,可以說差不多都在打倒砸爛之例。這也就是後來大批青年學生被指認爲破壞中國文化罪人的主要原因。其實這是不公允的。在各級各類偶象的慫恿下,少不更事的青少年懂什麽□?杭州就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學生爲主的造反派要炸靈隱寺,由於周恩來說了話“要保護”,結果也是學生爲主用人牆守住了它。我記得似乎是以浙江大學的一個叫“1861”革命造反戰鬥大隊爲主做了這件事。記不清是哪位寫過一本書,他說:我曾是紅衛兵,我不懺悔。我也深有同感。每到靈隱,看到飛來峰下那些缺鼻子缺眼的佛象,我總是浮想聯翩。我喜愛這些佛象甚於新做的大石刻。在那樣一個瘋狂的年代裏,到底應由誰對歷史負責?我總是想到寫《一八七一公社史》的梅林在書末說的話,應該是那些穿著帶金線的制服的高官權貴們。(這是二十幾年前看的,原句記不清了。)杭州也是個文化積澱深厚的城市,我特別喜歡青藤先生(?)寫的:拭拂殘碑,敕飛字依稀可辯。慨當初,倚飛何重,後來何酷。千古休談南渡錯,當時只怕中原複。倘欽徽一返,此身何屬?彼區區一檜有何能,逢其欲。而我們中國從來是只罵秦檜不罵高宗,只怨妲己不怨紂王。青藤先生的末三字何其深刻呀!
紅色恐怖:
由“破四舊”、“橫掃一切牛鬼蛇神”而進一步發展到極端,就是濫用私刑,北京、河南及其他各地均有駭人聽聞、慘絕人圜的故事。WR142期上子生先生說的有些事不好解密,我覺得是有點不好解密,冤冤相報是不行的。可是不瞭解這些情況,讓我們的後代怎樣看那些該負責的人呢?看到不少十幾二十幾歲的青年朋友在INTERNET上的爭論,我深深感到45歲以上的人們應該多寫下自己的回憶和經歷。不瞭解過去的沿革怎麽能說出中肯的觀點呢?儘管在這個年令層上的人們能上網的並不多,但INTERNET的功能多少能補上這個缺陷。這就是我也希望寫些小百姓看法的原因。我相信總有一天全都要讓老百姓知道的。文革博物館還是應建起來的。正好有人推薦在《西湖》上刊出了高爾基的文章,我總覺得我們這些炎黃子孫,實在是要好好反一反封建,是要補一補“什麽叫人的基本權利”的課。在我們的國家裏,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價值觀受到的致命攻擊爲什麽卻是來自封建主義。千萬不要象巴金先生說的,挨了大老爺的板子還要謝大老爺恩典。
大串連:
對三屆生而言,這是最浪漫的文革專用詞了。1966年8月18日後,爲了鼓勵學生青年造反,開始了波及全國的大串連。理論上是要煽革命之風,點造反之火。讓各地各單位造反派之間互相學習,互相支援。客觀上給廣大的大中學生帶來一個極好的免費旅遊的機會。坐車不要錢、吃飯不要錢、住宿不要錢、甚至還有穿衣不要錢。(當然借條是要出的,但最後都報銷了。)至今仍是讓許多青年羡慕不已的事。由於措手不及,給許多地方造成極大的接待壓力,如江西井崗山就發生過飛機空投食品之事。感謝北京幾個紅衛兵的傳經,我始終沒有到遠離交通幹線的地方去,所以沒有遇到過衣食之困。但也是在大串連中,我第一次有了和蝨子一起生活的體驗。也是在大串連中,我有幸走遍了中國中、東、南部各省的大小城市。
紅海洋:
可算是最溫和的文革專用詞了,因爲這只是造成浪費。爲了大樹特樹,爲了讓毛澤東思想深入人心,各地各派在可能的牆上都用紅色的油漆,墨水寫上宣傳文革大好形勢的標語和毛主席語錄。
造反派:
文革專用語之一,指所有敢對本單位,本部門,本地區當權派進行揭發、批判、鬥爭的派別組織,當時爲褒義。語出毛澤東語錄:“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條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
保守派:
相對造反派言,對本單位、本部門、本地區的當權派採取辯解,保護的派別組織。
老三篇:
文革專用語之一,指毛澤東選集中的三篇文章:愚公移山、爲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當時要求人人、天天學老三篇。那時的情況是青年朋友們很難理解的。戲錄“毛主席的親密戰友,永遠健康的林副統帥”流行極廣的一段:“老三篇,不但戰士要學,幹部也要學。老三篇,最容易讀,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要把老三篇當做座右銘來學,促進思想革命化。”
黑五類:
文革專用語之一,指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右派分子等五類,意爲敵我矛盾的專政物件。後期又有人繼續擴大爲黑六類、黑七類。文革後有人把某些有色食品命名爲黑五類,實在是一種黑色幽默。
“打倒閻王,解放小鬼”:
文革早期的一個口號,閻王者指當時中宣部的領導;小鬼者廣義指所有受壓制的群衆。就是鼓勵造反的意思。似爲毛澤東提出。
牛鬼蛇神:
本來是泛指所有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物件,實際使用中被擴大到自己派別所反對的所有物件。比如:地富反壞右、走資派、帝修反、鐵杆老保、變色龍、小爬蟲、等等。
“牛棚”:
因批判、隔離審查、監督勞動的需要,某些人物被指令居住的地方叫牛棚。即牛鬼蛇神被關押的地方。從處理的嚴厲程度上說,住牛棚者介於收監和監督勞動之間。
小爬蟲:
曾主持兩報一刊的王力、關鋒、戚本禹及受其牽連的一批人。
變色龍:
指時任代總參謀長的楊成武,空軍政委余立金,北京衛戍司令傅崇碧及受牽連的一批人。
紅五類:
文革專用語之一,指家庭出身爲工人、貧農、下中農、革命軍人、革命幹部等五類人。和黑五類相對。
血統論:
文革早期主要由部分高幹子弟提出的一種理論。其內容可由一副流傳很廣的對聯解說得活靈活現。“老子革命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橫幅爲“基本如此”於是就有了“將軍辯論團”(指將級軍官的子弟組成),於是就有了“西城區糾察隊”,於是就有了“聯合行動委員會”,也就有了“紅週邊”。可是這種理論只會把所有的可能盟友推到逍遙派或反對派一方去,很快就受到廣大青年學生的吐棄。(本人所在的學校裏,大批既非紅五類也非黑五類的學生,不甘當二等公民,就偏不參加你的一派。自立山頭了。)這種出身決定論也受到總理甚至也包括江青等在內的中央領導人的普遍否定。龍子龍孫們一怒,就用江青在前後說的不同的話做成一對贈江:造反有理,小將可愛;血統高貴,什麽東西?典型的血統論理論爲北工大學生譚立夫的講話;最早系統批判血統論的是遇羅克,他爲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1970年被處決!願他的靈魂安息。這實在是現在的青年朋友很難想象的。對著一些少不更事的誇誇其談者,我總是有一種莫名的悲哀。多少醜惡、殘忍、卑劣、下作之事借著堂堂正正的名義肆逆於世。
四個第一:
原國防部長林彪提出的理論,意爲在部隊所有工作中應做到四個第一。人的因素第一,政治工作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活的思想第一。一般認爲這是他獲得毛澤東的信任的主觀原因之一。(外部原因是毛有這個需要,而當時的中國個人迷信泛濫,也有相應的社會政治環境。)
四個偉大:
即“偉大的導師,偉大的領袖,偉大的統帥,偉大的舵手”。文革期間對毛澤東稱呼的字首。
文攻武衛:
因鄭州(?)造反派在武鬥中遭到很大傷亡,學生大批赴京告狀。江青在接見時十分激動,於是提出了“文攻武衛”的口號。記得當時周恩來還趕快作了一些解釋和限制,可此語一出還是引發了全國武鬥的升級。蓋因武鬥一起,兩造都說自己是文攻武衛。我總以爲這個口號的提出是大規模武鬥的的禍源。在文革中,比較出名的大型武鬥事件有:以重慶爲代表的四川兩派之爭,武漢的七二零事件,上海的剿滅“上柴聯司”事件。第一例的特點是動用了正規武器;第二例的特點是軍隊參與;第三例發生時正當毛澤東在滬。
樣板戲:
文革開始後,隨著大批判的擴散,絕大部分戲曲均被指爲“封資修”而被禁演。全國只剩下幾個所謂的京劇革命樣板戲: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海港、紅色娘子軍(巴蕾舞)、白毛女(巴蕾舞),幾個電影: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這幾個影劇象車軲轤般來回看,我們還真樂此不疲。青年朋友們不必撇嘴,換了你也一樣: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極少)、沒有KALAOK、沒有舞廳、沒有撲克、沒有麻將、沒有錢、沒有愛情、沒有。。。有什麽呢?有布票、油票、糧票、豆製品票、肉票、煤球票、煤油票、棉絮票、蛋票、酒票、煙票。。。
路線鬥爭:
文革初,在批判現代修正主義的文章中強調的是馬列主義者必須承認“階級和階級鬥爭”;隨著鬥爭的繼續,就強調區分馬列主義和修正主義的分水嶺是除了承認“階級和階級鬥爭”,還要“堅持無產階級專政;”林彪事件後,理論上則特別強調突出“十次路線鬥爭”。親不親,路線分。歡慶的是毛主席革命路線的偉大勝利,站隊要站在毛主席革命路線一邊。在此以前不管如何說,總還是用某種理論來解釋革命,從此後就簡單得多了----雖然還保留了“民主集中制”的五個字,而其實質卻已是個人迷信和人治制度的無縫結合。
四大學生領袖:
指文革早期有很大影響的幾個北京學生組織頭頭,包括“新北大公社”的聶元梓,清華“井崗山”的蒯大富,北航“紅旗”的韓愛晶和北師大“井崗山”的譚厚蘭。不過由於聶元梓本來就是北大哲學系的黨總支書記,所以在我們許多學生的心目中,更願意以北地院“東方紅”的朱成昭來代替她。
革命委員會:
文革中的中國政權形式。最早始於上海造反派在1967年2月五日奪權後成立的上海人民公社。因受葉劍英等元老從國體、憲法方面反對,後來就改稱“革命委員會”。通常産生的程式是由中央召集該地區被認爲是真正的革命造反派、站出來並被造反派認同的原領導人、再加上由中央指定的當地解放軍代表。到北京開會排定座次,然後再由兩報一刊發一專論,於是“三結合”的新政權就成立並被認可了。這一篇專論是秀才們根據該地特色而擬就的,常多少帶有地方特點。如:天津是“海河兩岸盡朝暉”;四川在各省中人口最多就是“七千萬四川人民在前進”;黑龍江是“東北的新曙光”,湖南是“芙蓉國裏盡朝暉”,等等等等。等到大陸各省市全部成立革委會,於是就叫“全國山河一片紅”了,還出了一張紀念郵票。但很快就收回了,這就是有名的廢票。重提此事我只是想說,智者千慮,衆人共慮,也難免一失。不要動不動就罵人漢奸賣國。如果爲了媚上、爲了頂子而不惜攻(言幹)甚至出賣朋友者,萬勿與之爲友。
三結合:
指成立“革命委員會”的組織原則,必須要有無產階級革命派(即造反派),站出來支援文革的革命領導幹部,當地駐軍代表三方組成。
兩報一刊社論:
指“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誌三種刊物共同發表的社論。在文革期間,這三種雜誌常就某事某時期形勢發表文章,客觀上代表毛澤東的觀點,極具權威性。
梁效:
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大批判寫作組,以兩校諧音取名。常見於批林(彪)批孔(夫子)批周(公)時期。其後臺爲毛澤東支援的中央文革。常發表導向性的權威文章。當時該兩校的頭面人物是遲群和謝富治之女謝靜宜。
炮打三紅:
文革專用語之一,凡被指控爲反對“毛主席爲首的無產階級司令部,新生的紅色政權--革命委員會,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都適用。罪名是“現行反革命”,量刑則是從“批鬥”到“關押”直至“處死”。記得在1966年和1967年間,由於抄家成風,我地有一個小孩家被抄了。孩子不過8-9歲,剛會寫幾個字。不懂事就在牆上寫了“打倒XXX”,結果是在我們市(當時是縣)大會堂裏開大會批鬥。我們只是高一學生也甚覺不妥,不敢不進去,就很快偷偷溜出來了。
知青:
直接的意思是知識青年,但在70年代的中國卻帶有濃厚的中國特色。一般情況下是指上山下鄉的初高中學生青年。直到1995年我有幸到雲南的西雙版納,小導遊仍是十分肯定地說我是知青----當時我已近知天命之年了。由於受風靡一時的電視劇“孽債”的影響,這個“水傣”姑娘還非說我是去找兒子的。(其實我下鄉是在松花江邊)。可以想見,我到了古稀之年回我插隊的第二故鄉,我相信仍會有人叫我知青的。
“土豆加牛肉”:
譏笑“蘇聯現代修正主義”語。本意是諷刺蘇聯領導人目光短淺,有毛澤東詞爲證。“。。。土豆燒熟了,還有牛肉。。。”(著名的“不許放屁”也就出於這詞。)但民間百姓更多注重在經濟現實方面。在批判會上人們慷慨激昂,但不妨礙他們在會後向往著把“土豆白菜”換成“土豆牛肉”。
李青霖:
福建某地一位教師,因其子下鄉而生活困苦。居然敢寫信給毛澤東訴苦。不知他有何門路,信居然送上去了;不知又是什麽原因,居然引發了老人家的隱惻之心。於是就有了“寄上三百元,聊補無米之炊。。。”於是又有了全國各地對下鄉知青的“工作檢查”和“生活慰問”,令各地知青多少得到一些實惠。但不清楚的是不知他是否拿了上方寶劍亂用,終於獲罪哪一方。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一失勢,此公就被收監。不知此時是否還在人世?
張鐵生:
遼寧省下鄉知識青年,插隊後曾做過生産隊長。1973年中國首次恢復高考,可能真是因爲忙於生産,考得一塌糊塗。這本來是值得同情的,他卻因之寫了一封信。攻擊大批盼升學如盼雲霓的難友,這就有獲罪於天下的味道。偏偏王張江姚等又要用這個典型。於是,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數年間官至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倘能讀點書,學點史,夾住尾巴做人,諒也有半世安逸。不幸他受人之惠,忠人之事。乃至肝腦塗地,於是真正獲罪於天下了,樹倒猢猻散,也進了東北人謂之巴籬子的去處。
五虎上將:
指1971年9.13林彪死於蒙古後被指控的林彪集團的骨幹人員,包括時任解放軍總參謀長的黃永勝,空軍司令吳法憲,林辦主任葉群,海軍政委李作鵬,總後勤部長邱會作。江南民間戲稱“黃吳李邱”爲“黃鱔泥鰍”。該四人在林彪倒臺後均被判刑,但如今都早已刑滿,想來現在也不會全在人世了。從普通的高級幹部進入十幾億人口的國家的權力中心,又一夜間論爲囚徒。暴起暴落,黃粱一夢,想來也是恍若隔世了。
大鬧懷仁堂:
1967年2月16日在中南海懷仁堂,陳、葉、徐、聶四位老帥和二李一譚等幾位副總理和康陳江張姚等發生正面衝突。經毛澤東直接干預,周恩來調和。經7次生活會,終以中央文革勝利爲結果。從此,中央發文排名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變爲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國務院、中央軍委。老資格的革命家譚震林也榮稱“二月逆流”的首領,作了檢查。
山鷹之國:
指阿爾巴尼亞,在中蘇大打筆墨官司時,該國爲中國的鐵杆同盟。當時稱爲“亞得利亞海的明燈”。受我國援助甚多,但文革後期兩國關係惡化,至今少有往來。當年起第一書記爲霍查,部長會義主席爲謝胡。文革後期兩人鬧反,謝胡被處死,霍查於80年代末的東歐劇變中被廢絀。我曾見過報載赫魯雪夫在蘇共二十大上的總結發言,稱霍在排除異己時曾處死一個懷孕的對手。因而我對他印象不好,但不知是否屬實。
半修:
未公開的非正式稱呼,指當時的羅馬尼亞。1989年,其元首齊奧塞斯庫因狂暴鎮壓人民反抗而引起軍隊反戈,被捕後被處死。
非洲雄獅:
指當時任衣索比亞皇帝的海爾。塞拉西。在中國開始積極外交活動時,該人曾來華訪問。我對請皇帝來訪很奇怪。直到上大學後才知道這是一個在二次大戰中反納粹的大英雄。不久他的政權被少壯派軍人推翻。我對此還很有一番感慨:是不是也可說是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修正主義:
文革時期使用頻率極高的一個概念。品種還不少,如馬克思恩格斯時期的有伯恩思坦和考茨基;史達林時代有南斯拉夫的鐵托;文革中的現代修正主義國外版就是勃列日涅夫爲首的蘇共中央了(實際上還常常帶上義大利的陶裏亞蒂,法國的馬歇和日本的宮本),而國內版則非劉鄧陶莫屬了。在老百姓生活中已很常用,如當人們說到“人一旦生活改善了很難再吃原來的苦”時,就常用“修”掉了來描述。
社會帝國主義:
1969年,中蘇因珍寶島等領土糾紛引起軍事衝突。其後中國即以社會帝國主義稱原蘇聯。當時其國領導人是勃列日涅夫(總書記),柯西金(部長會義主席 ̄相當於我國的總理),波德戈爾內(蘇維埃最高主席團主席--相當於我國的人大主席),時稱三駕馬車。
三尼:
因中國佛教界宿耆、大書法家趙朴初的散曲《哭三尼》而名。指西尼---時美國總統甘乃迪,東尼---時印度總理尼赫魯,及當時的蘇共第一書記尼基塔。赫魯雪夫。
後記:
文化大革命將到34周年了;對這樣一個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和世界的瘋狂時期,人們在遺忘。尤其是在不被後代瞭解的情況下被遺忘;不能不使人感到極大的遺撼。
二十世紀將要結束,49年前後出生的,在中國被稱爲老三屆的目擊身曆者也已到或將到天命之年了。我沒有能力寫一篇有份量的文章,如“文化大革命34年祭”。但我希望把我聽見、看見、經過的事記下來。以期將來不再出現、或少出現諸如“岳秦之爭”這樣無聊的話題;鑒於斯,毋論狗尾續貂還是貂尾續狗,歡迎網友印證、討論、指正、修改。
hangs
(資料來源:墨閒居)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