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6月7日訊】 文匯報 5月31日刊出了《舒巧向張藝謀說“不”》一稿,引起了舞蹈界專家和廣大讀者的關注。今天文匯報再刊出著名舞蹈編導趙明對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挂》的看法。我們希望這些意見能進一步促進中國民族芭蕾舞藝術發展問題的探討和思考。
東方网6月4日消息:戰友歌舞團著名編舞、曾執導過《閃閃的紅星》等舞劇的趙明昨天在接受本報記者的采訪時說,《大紅燈籠高高挂》的商業炒作掩蓋了藝術失敗。
目前能确信的是,張藝謀對芭蕾舞劇的貢獻首先是商業上的成功,然而,如果我們必須借助舞蹈藝術之外的种种“雜技”來吸引觀眾,如果商業炒作取代了對舞蹈藝術的冷靜思考,那將是中國原創民族芭蕾舞劇的悲哀。民族的藝術要走向世界,是要求我們拿出精深純粹的東西來,國際化不是雜戲化,不能靠非專業的技巧做表面文章。
大紅燈籠高高挂》存在的問題首先是戲劇中多种要素不融合。一個看似強大的創作班子——導演、音樂、編舞都是名聲赫赫的“名角”,三方面拿出來的東西即一部舞劇最重要的三個組成部分:戲劇結构、音樂、舞蹈,結果卻沒能相互融合,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張藝謀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大導演,雖有過指導舞台劇的經驗,但舞蹈畢竟是一种專業化較強的藝術語言;陳其鋼是一流的音樂家,可他也是第一次為舞劇作曲。結果是三方面的創作分開來看好像都很有想法,很新鮮,但由于缺少對舞劇藝術的深層理解与把握,所有的東西都停在了表面,合在一起仔細看時,就發現這几個人几乎是各管各的,捏不到一起去。
趙明說,總導演是對整部戲負有最大責任的人,張藝謀作為芭蕾舞的“門外漢”(他自己也說,以前很少看芭蕾,看的時候還會打瞌睡)而大膽地執導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挂》,向觀眾展示了他“跨越多种藝術”的能力,但也正是太多与舞蹈無關的“行為藝術”的介入,舞蹈的分量被大大削弱,這一點不能不說与其“業余”身份有關。
一個舞劇導演應該有自己的結构方式,但整部戲里看不出張藝謀的結构能力,因為他不懂芭蕾,所以只能由編舞來完成一個個片段,這种創作狀況,導致的結果就是舞蹈很“干”,更有一些外在的“啞劇”表演成分無法銜接融匯成“舞”,离舞的境界還差得很遠。
趙明說,中國的芭蕾舞究竟怎么啦,為什么要借張藝謀來似是而非的“熱鬧”一把?他為芭蕾藝術培養了觀眾嗎,還是剛好相反?這些問題,很值得藝術界深入研究探討。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