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6月5日訊】 歷史充滿吊詭。愈來愈明確,我們要求現政權「平反六四」,根本??近不可能,但正由於這股政治勢力不僅充耳不聞平反的訴求,更甚的是極力壓制異己者,迴避民主改革的歷史課題,因此「平反六四」更要堅持下去,並須超越原來的視野,成為中國通向政治全面革新的必經之路。
十二年來,北京表面不屑回顧,實際上未敢忘懷「六四」。當鎮壓創傷未癒,民主路不通行,執政者又一次祭起經濟改革的旗幟,通過經濟增長提高國人的物質條件,以經濟改革紓緩政治壓力,把政治改革無限期擱置,反正經濟改革為人民帶來實惠,民主不民主,就變得毫不相干了。同期間,新領導層基於內外壓力,不能不作應變動作,給一些因「六四」下台的官員復出,也讓一些知名的民運分子放洋出國,並且查辦了一些貪官污吏。在沒有徹底追究責任下,「六四」的歷史包袱雖然沒法完全卸下,卻總算起了點緩和作用,讓當局繼續運作下去。
須超越原來視野
但所謂社會緩和卻是憑政治高壓來維持。當局汲取「六四民運」的教訓,相信不是民主改革事在必行,而是防患於未然。中國民主黨仍未成立已遭禁制,不少成員因此下獄,一些青年設立網站議論政治改革也控以顛覆國家罪,建制內知識分子也因其自由言論而遭革職懲處,而敢於揭露社會黑暗的報刊大都難逃當局處分的命運。當然,還有「天安門母親」,她們為「六四」鎮壓遭殃的子女奔走,為他們申冤,卻招來特別對待,在監控、叮哨下過活。這批受害人因壓迫而吭了一聲半響,要求昭雪沉冤,卻沒料到這些悲鳴哀號,儘管聲線微薄,壓迫者卻絕不放過,更視為挑釁權威,再行鎮壓。要求當局認同「天安門母親」的呼號,也許異想天開,要他們大發慈祥,拿出憐憫之心,同樣不切實際,但難道有力量鎮壓民主運動的政府,連用和平而文明的手段應付死難者家屬的能力和信心也拿不出﹖難道這就是經濟發展必須付出的社會代價﹖
平反意義檢討悲劇根源
執政者的憂心忡忡不會事出無因。「平反六四」不是要恢復死難者的名譽,他們早已名垂青史,何須當權者點頭認許﹔「平反六四」也不是報仇雪恨,僅僅把當年須為屠城負責的官吏繩之於法。平反所代表更重要的意義,是檢討這趟民族悲劇的根源,革除草菅人命的制度。為什麼政治局常委僵持不下卻不交由有權推選常委的政治局審議是非﹖為什麼堅持己見的趙紫陽沒有把問題交由政治局或黨中央決議,卻交給鄧小平定奪﹖是黨指揮槍,還是槍指揮黨﹖為什麼國家機構,由人大常委會到國務院,遇上如此重大事情時,卻形同虛設﹖為什麼並無實權的政治老人可以通過非正式途徑干預政治中樞的決定﹖
「平反六四」,就是杜絕悲劇重演,也勢必觸動種種權力關節,特別是軍隊國家化和國家民主化。但恰恰是問題嚴峻,因「六四」慘劇然後位居要津的領導人,並不會輕易撇開個人得失,讓民族走出歷史的陰影,擺脫腐敗制度走向政治現代化,但執政者這種近乎先天性的執迷不悟,正是民主運動必須繼續努力「平反六四」的原因。
原載《明報 》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