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6月4日訊】炎夏剛至,正是到海灘暢泳的季節,但亦是食肉菌隨時「你命」的活躍期。一項海水樣本化驗結果顯示,本港熱門泳灘包括赤柱泳灘、石澳及淺水灣均發現海水含食肉菌中的創傷弧菌。微生物學家建議,身上有傷口的人,若進行海上活動後發覺肢體出現不尋常劇痛,應即時求醫,否則會成為食肉菌的「點心」,及早治療可減低死亡率。
東方日報報導, 該項調查抽取本港六處地點的海水化驗,結果顯示(見表一),每毫升海水中創傷弧菌含量最高的地點,以佐敦道碼頭居首,其次為香港仔避風塘、赤柱泳灘及石澳。若以含菌海水樣本佔總抽查樣本的比率計,則以石澳的比率最高,四成樣本含菌,石澳最近獲環保署列作一級泳灘,適宜游泳,水質優良。
有傷口下水最高危
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副授何柏良指出,食肉菌引起的症狀稱為壞死性筋膜炎,一般所謂食肉菌包括化膿鏈球菌A族、存於海水的創傷弧菌及腸道細菌三類。他統計瑪麗醫院接獲的食肉菌感染個案後發現,由創傷弧菌引發的個案集中出現於五月至七月的夏季,感染者多為從事漁業或水上活動愛好者。
除了可能透過傷口受海水中的創傷弧菌感染外,他提醒市民,由於生蠔等雙貝類海產可能含大量弧菌,故肝硬化患者及體弱者應避免進食,外國曾有進食生蠔感染食肉菌個案。從事漁業或海鮮的廚工亦應當心,若被海產割傷應即時消毒。
瑪麗醫院九二至二○○○年間,共接獲四十一名受食肉菌感染入院個案,其中四人為十二歲以下小童;廿四名為六十歲以上老人;其餘十三名年齡介乎廿歲至五十九歲。三成半患者病發於手部,五成半則於腳部,死亡率高達三成,主要因患者未能及早求醫,病情惡化所致。
皮下痛楚移位要防
患者受感染的傷口會感到劇痛,及後感覺麻痺,並出現水腫、血管栓塞,逐步破壞皮膚下的筋膜層,嚴重者要割掉筋膜壞死部分以防擴散保命,否則數小時便可「你命」。
何柏良謂,病人對食肉菌的認知近年已大大提升,曾有陪同患者入院的家人或朋友,主動向醫生表示懷疑是食肉菌感染。由於感染初期,病者皮膚表面並無異樣,只是皮膚下筋膜被侵蝕破壞,何柏良建議醫生鑑別病人是否屬食肉菌感染時,可記錄病人感痛楚的位置及面積,一小時後再觀察,若痛楚位置已轉移,顯示筋膜被侵蝕的範圍已擴散,而原先痛的地方不再痛,顯示感覺神經已受破壞,多數是感染食肉菌。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