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6月3日訊】僅去年一年,中國去美國的留學生就多達5万人,相當于中國20多所著名大學一年畢業的學生。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涉及高科技專業的畢業生大部分都去了美國。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一般都是素質比較高的。中國移居美國的本科以上的各類專業人才已達45万多人。去年,獲諾貝爾獎的8名美國人中就有一半是來自奧地利、德國、新西蘭等國家的“外援”。
得人才者得天下!古今中外都有人這么說,而真正做的要比說的更徹底的,可能只有美國等少數發達國家,美國則又是少數中的佼佼者。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日前,在一次有關美國問題的專家研討會上,中國著名的國際問題專家、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李長久先生曾痛心地說:“僅去年一年,中國去美國的留學生就多達5万人,相當于中國20多所著名大學一年畢業的學生。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涉及高科技專業的畢業生大部分都去了美國。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一般都是素質比較高的。”
另有報道說,去美國的中國學生學成回國的尚不足1/3。較早前,記者獲悉,前往美國駐華大使館和領事館申請簽證而被美國方面拒簽時,美方最重要的理由之一就是中國留學生在申請赴美簽證時信誓旦旦:保證學業完成后一定回國,而一旦抵達美國,甚至一旦拿到簽證就很快“變卦”。美國人認為,這是“移民美國傾向”,從中國人的角度看,則是真正的人才流失。
6月1日,從事國際問題研究和國際新聞報道將近40年的李長久先生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對全球人才大戰感触頗深。他說,隨著人類歷史從工業經濟時代邁向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流動是很正常的,其中的關鍵問題則是:人才向哪個方向流動。從現在來看,在這場人才大遷徙中,美國則是全球最大的受益者。由于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滯后和人才外流,廣大發展中國家普遍缺少科技和管理人才。
李長久分析認為,(全球化)導致經濟結构的巨大調整,勢必引起就業結构發生深刻的變化,各國面臨的問題几乎是相似的。一方面,“以肌肉為本錢”從事簡單勞動的就業机會相對減少,失業問題趨于嚴重;另一方面,從事高技術研究与開發以及操作方面的人才即高素質、高智力人才越來越供不應求。
据悉,美國現有100多万科學家和工程師從事研究開發和創新,居世界各國之首,但各類專業人才仍嚴重不足。据美國全國科學基金會統計,1996年美國缺乏受過科技訓練的大學生達4.5万名;去年美國缺少化學、生物、物理等學科的科技人才達45万人,預計到2006年將缺少67万人。另据美國勞工部預計,美國需要100多万名具有掌握軟件技能的人才,今后5年,美國每年至少需要9.5万名電腦專家,而美國國內培養能力只能滿足需求的1/3左右。在2010年以前,美國每年將缺少9600名具有博士水平的科學家。
那么,美國又是如何解決人才短缺問題的呢?簡單地說,就是“吸星大法”。李先生認為,“發達國家慣用的手段是從發展中國家挖走人力資源。”經濟發達、科研條件优越、競爭環境良好,不僅為美國科學家屢出成就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同時也吸引了世界的精英,各國移民提高了美國大學的水平,并成為叩開諾貝爾獎大門的重要力量。
去年獲諾貝爾獎的8名美國人中就有一半是來自奧地利、德國、新西蘭等國家的“外援”。自西方國家進行海外殖民擴張500年來,亞洲、非洲和拉美國家和地區的人力資源源源不斷地流向西方國家。与過去不同的是,現在和今后,西方國家不再引進一般勞動力,而是爭奪各類專業人才。
李先生分析說,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在爭奪人才時主要通過以下一些途徑:
第一、“招收留學生。”据美國國際教育協會去年1月公布的數字,1999年在美國大學深造的外國留學生共49.1万人,占全球留學生的近1/3,比1998年增加2%,這是該協會自1949年開始調查外國留學生人數以來的最高數字。目前,全世界現有留學生150万人。
第二、“研究机构招聘人才。”美國720多個聯邦研究開發實驗室中的不少單位招聘和引進國外著名科學家。20世紀上半期,美國引進包括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航天工業專家馮卡門和核物理學家費米等在內的2000多名科學家,集中在美國一些主要實驗室和研究開發机构。美國核武器的研制、阿波羅登月計划的實施、計算机的誕生和應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移居美國的科學家們實現的。迄今,美國一直引進國外著名科學家參与美國的一些重大研究開發項目。
第三、“企業大量引進人才。”美國企業是引進人才最多的實體。美國電子行業聘用的外籍科技人才占企業科技人員的16%。在美國59%的高技術公司里,外籍科學家和工程師占90%,目前在計算机產業領域的博士中50%以上是外國人。在“硅谷”企業工作的外籍高級工程師和科學家占33%以上。
第四、“跨國公司到其他國家辦企業或設立研究机构,招聘所在國的專業人才。”英特爾公司、微軟公司、朗訊公司、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和摩托羅拉公司都在中國創建了研究開發机构,目標是直接借用中國人才從制造本地化轉向研究開發本地化,最終完成本地化和全球化的結合。
第五、“合作攻關。”由美國、日本、歐洲和俄羅斯共建阿爾法國際空間站,是人類航天史上最雄偉的跨國合作攻關工程,將集中發揮有關國家科學家的智慧和才能。此外,一些國家還在開展其他跨國研究開發工作。由于美國出錢多、參加的科學家也多,因此,“美國仍將是最大受益者”。
李長久分析認為,從人才流向上看,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的科技和管理人才源源不斷地流入發達國家。在美國的留學生中約半數來自亞洲。印度工藝技術學院每年招生2500名,該校已有3万名畢業生移居美國。美國在保留給專業人才的簽證中有46%是留給印度人才的。對美國來說,印度几乎是一個取之不盡的信息技術人才的“養魚池”。
有關統計資料顯示,中國移居美國的本科以上的各類專業人才已達45万多人。截至1995年底,中國共派遣各种留學生25万人,已回國工作的約8万人,尚有16万多人滯留國外,其中60%以上在美國。現在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涉及高科技專業畢業生的82%和76%去了美國。近些年來,中國科技大學出國深造的學子學成回國者寥寥無几。
李先生轉述說,今年3月20日,中國科技部部長許冠華在一次會議上說:(科技部)“今年項目驗收時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個重大科技項目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成績。在感到十分欣喜時,也感到懮慮,80%的博士(參与項目的)已經去了國外。”如今,這個世界上什么東西都有辦法限制,而惟有人才無法被限制住。因此,中國今后在加強學科建設的同時,應突出人才建設。
亞洲有媒體業直言不諱地指出,“如果說第一個亞洲奇跡是億万的亞洲人辛勤汗水的結晶,那么下一個奇跡需要更多的是靈感而不是汗水——和一种更高級的勞動。我們需要那些得到有誘惑力的机會到國外學習或工作的人。如果他們走了,就如同亞洲把強大的武器送給了敵人。不用說,這樣就無法在新經濟戰中取胜了。”
新加坡總理吳作棟曾在一次演講中說:“我們必須使亞洲像美國一樣對人才有吸引力,我們要建立一個人才的硅谷。”他警告說:“如果我們坐視不理,西方將在网絡經濟中領先于我們。与此同時,美國的創業机會將使亞洲失去越來越多的人才。”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