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6月3日訊】好萊塢耗資1.45億美元拍攝的史詩片《珍珠港》(PearlHarbor)從開拍到上映,一波三折。貽d拍時演員受不了艱苦的“軍事”訓練,几乎想跳海,導演麥克貝(MichaelBay)也因影片嚴重超支,數度想請辭。
美國影評界惡評如潮
片長約3小時的《珍珠港》5月25日在美國上映,美國影評界惡評如潮,由權威電影雜志“Variety”為首的美國傳媒,包括多份報章如《紐約郵報》及《華爾街日報》等,皆開火抨擊《珍》片,激起的大浪絕不比影片中的巨浪小。以下是一些劣評摘錄:
《洛杉磯日報》:電影悶得連華納電視网絡都要因其淡而無味而拒絕播映。
《紐約郵報》:40分鐘的精彩爆炸場面后是數小時可預知和陳腐的浪漫戲。
《華爾街日報》:《珍珠港》無深度,松散的故事將二次世界大戰變成一首愚蠢的交響樂。
《華盛頓郵報》:入場觀眾請選通道旁座位,絕對上至少兩次廁所。或許此片應叫《悶啊!悶啊!悶啊!》。
“Variety”:視覺上令人震撼的電影,其劇本与眾演員同樣膚淺。
千辛万苦找到僅存的戰机
雖出師不利,《珍珠港》當初在籌拍時,卻也花盡心思。《珍》故事主要圍繞兩名手足情深的机師,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愛上女護士,三角關系還未正式展開,日軍卻突然襲擊美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珍珠港》比較吸引觀眾的可能不是儿女情長,而是一幕幕的轟炸大場面。4年前詹姆斯· 卡梅倫(JamesCameron)執導《鐵達尼號》時,為求逼真效果,堅持造出接近同比例模型的鐵達尼號。科技發達,《珍珠港》這方面相對經濟許多,拍船艦或戰机的時候,只需造出簡單、約一半大小的模型就能用動畫加以延伸,效果一樣好。
不過要用動畫复制飛机就得先找到二次大戰所用飛机的模型,問題來了,當初日本戰敗時曾与各國協議必須銷毀所有戰机,所以根本找不到當時的戰机。不過幸好世界上居然有群“机迷”,老早就打撈出兩架几乎解體的戰机,并在俄國重建。于是電影公司便透過管道找到世上僅存的二次大戰飛机做細微的分析拍攝,然后送往著名的ILM電腦科技公司進行特效制作。
電腦特效最難做的便是水、火、煙這三种東西,不過ILM最近剛好研發出3D煙霧特效,結果應時派上用場,讓《珍珠港》的水深火熱場面更逼真。《珍珠港》被轟炸得最厲害的是故事劇情,特效始終還是得到美譽,看來導演也不必太難過了!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