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6月28日訊】 任何一位新政府領導人,都會自稱是改革者 ,但有人終其任內只是「嘴巴的改革者 」,不但一事未改,還可能背上反改革的罪名。
以日本為例。日本雖是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但從80年代末期開始,日本經濟卻進入「十年低迷」的不景氣時期,有人即稱過去10年是日本歷史上「失落的十年」。近8年來,日本換了8位首相,過去7位首相雖都以改革者自居,但每個人都拿不出改革行動,最後都以改革失敗而匆匆下台。
這7位首相之所以改革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都不敢進行「結構的改革」。因為擔心得罪派閥,他們不敢對傳統的權力結構動刀;因為擔心得罪既得利益的特權階級,他們也不敢對財經金融結構動刀;因為擔心選票流失,他們更不敢對涉及多數人的社會福利結構動刀。每個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嘴巴的改革者」。
但新任首相小泉純一郎卻是「行動的改革者」。前7任首相的內閣人事布局,無一不是派閥政治的縮影;但他的內閣卻幾乎看不到派閥的痕跡。前7任內閣一年半載都拿不出改革計劃,但他上台才兩個月,就立刻提出了一部有「小泉宣言」之稱的經濟改革方案藍圖。
而且,所謂的「小泉宣言」並不是一份文情並茂的文告,這份宣言的主軸是「沒痛苦,就沒改革」,「沒改革,就沒成長」。而改革之所以會痛苦,乃是因為小泉要進行外科手術式的結構性改革,要進行結構性改革,不但會犧牲特權階級的既得利益,一般升斗小民也要勒緊褲帶,準備過兩、三年的苦日子。
舉例來說,銀行改革是小泉的改革第一步,而改革銀行的第一步就是協助銀行打消高達十幾兆日圓的壞帳,但打消銀行壞帳的後續影響,卻可能是經營不善的企業紛紛倒閉,企業倒閉又將帶來難以估計的失業人口,失業人口增加不但會增加社會不安,更會引發民怨,影響選票,甚至連政權也可能因此而不保。
單單一項銀行改革,就包涵了金融、經濟、社會、選舉以及政治等各種效應,其中任何一項效應都可能讓改革失敗,甚至可能會終結內閣或一個政治人物的生命,過去歷任首相不敢進行結構改革的道理也就在此,但有唐吉訶德之稱的小泉卻勇敢地揮動長矛衝向風車。
小泉的改革方案之所以這麼快提出,之所以不像過去一樣要先經過黨內派閥的協商,而只有少數幾位學者專家商討後即拍板定案,就是因為他擁有「挾民意而改革」的條件,如果連他都改革失敗,日本過去的「十年低迷」很可能會以未來的「十年浩劫」收場。
「不畏懼痛苦,不向既得利益低頭,不受過去經驗束縛」,這是「小泉宣言」的三大呼籲,他上台兩個月就提出方案的改革速度,他以經濟改革為優先的改革焦點,都值得每一位改革者學習,尤其是改革速度太慢,改革焦點太渙散的台灣政府領導人,更該向東洋取經。
——原載《新新聞》(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