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2日訊】 台灣經濟部工業局委托中華經濟研究院執行的「大陸高科技產業發展現況、政策走向与潛力評估」報告日前出爐。報告指出,大陸半導体產業在中共政府政策大力支持,以及廣大市場吸引外資大量投入等有利發展條件下,競爭力最快將在五年內赶上台灣水准。報告并建議,台商赴大陸投資應化消极的減低制造成本如勞力和土地成本的模式,轉為積极利用潛力雄厚的大陸市場做為台商發展
建立自有品牌的契机。
報告評估兩岸高科技產業競爭或互補的情況指出,兩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大陸對于半導体產品的進口關稅將于公元2005年調降為零,有利于台灣島內業者對大陸輸出或專業代工委托制造。 報告建議台灣政府應以大陸為腹地來壯大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將兩岸視為一個整体的市場,來規划產業發展策略。除對制造領域外的行銷、研發投資布局給予鼓勵外,并應以相對投資、根留台灣的政策來規范高科技厂商赴大陸設厂生產的行為。
中經院指出,大陸半導体產業目前無論在IC設計、制造乃至封裝、測試等領域,雖無明顯的國際競爭力,二年至三年內不致對台灣半導体產業构成直接競爭威脅,不過在政府大力支持、廣大市場需求潛力、充裕的水電基礎設施供應,以及外資相繼大量投入下,長期前景十分看好。
根据中經院調查,國內科技業受訪者多數認為,大陸半導体產業的競爭力少則五年,多則10年至15年,應可赶上台灣水准。尤其當大陸本地的工作与生活環境進一步改善后,必將如20年前的台灣一樣,吸引大批大陸留美人才返回大陸創業,從而加速其半導体業的蓬勃發展。
在資訊業方面,台灣資訊業者繼續將生產線移往大陸,并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鏈,長期卻將面臨大陸業者學習曲線上升后的強力競爭,在國際、國內市場上取得凌駕台商之主導地位。
對于近年來已有多家台商競相爭取成為大陸品牌業者的ODM代工厂商,中經院也提出警告,台灣資訊業者若無法迅速自我強化,朝建立關鍵技術研發、創新能力推進,僅是一味沿襲傳統代工制造模式,將很快喪失目前擁有產業优勢。
此外,隨著產業聚落逐漸外移趨勢,資訊業者無可避免地面臨大陸產品在第三地市場直接取代台灣出口產品的激烈競爭。
至于留在台灣生產的業者,也將面臨大陸台商与本土業者的雙重競爭。在行動通訊方面,由于台灣業者進入大陸為時已晚,目前在大陸政策限制下僅能利用与大陸厂商策略聯盟方式切入市場;在第三代行動電話上,由于大陸有机會自己制定規格,台灣業者必須掌握合作机會。
在電信服務市場方面,大陸加入WTO后將逐漸對外商開放,業者應尋求与跨國企業合資或策略聯盟的方式進入大陸市場。
生技產業部分,大陸生物科技研究基礎+分雄厚,但市場化能力不足,台灣生技業者可与大陸業者共同拓展華人生技專利市場。
相關文章